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西口长歌:黄河拐弯处的精神史诗与时代新生
2025-11-05 21:40  

黄河九曲,唯富一套。在晋陕蒙三省交界处,黄河以一道壮美的弯道勾勒出山西河曲县的轮廓,也勾勒出一部跨越三百年的生存史诗。

位于山西省西北部的河曲县,东界偏关、五寨,南界岢岚、保德,西、北隔黄河分别与陕西、内蒙古相邻,是一个“一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区。

这片土地因黄河蜿蜒曲折而得名,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走西口”移民潮。

如今,当年走西口的悲壮与无奈已沉淀为独特的西口精神,成为河曲人共同的文化基因。而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在全国的巡演,更让这片土地的文化与精神走向全国。

渡口沧桑:水陆要冲的繁华与悲怆

河曲的西口古渡,本名水西门渡口,历史可追溯到汉代。与右玉杀虎口为代表的“旱西口”不同,这里是名副其实的 “水西口”。

元明清以来,河曲县的经济贸易更为频繁,“烟户十倍旧城”,因而于乾隆二十九年将县府移驻于此地。

图片

图源:山西晚报

西口古渡作为晋西北最大的水旱码头,见证了“南来的茶布水烟糖,北来的肉油皮毛食盐粮”的商贸盛况。

在河曲的鼎盛时期,县志记载了“一年四季流莺啭,百货如云瘦马驮”的商业繁荣,以及“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歌讴”的文化普及景象。

走西口:生存压力下的血泪抉择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唱出了河曲人走西口的无奈与辛酸。

晋陕之所以成为主要的移民输出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该地区沙侵地瘠,自然环境恶劣。

图片

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指山西北部、陕甘北部等地的百姓前往长城以北的蒙古草原地区从事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从清初到民国,走西口移民潮持续约三百年。清王朝统一内外蒙古,烽烟不再,越过长城,出口谋生、经商、游历的人口数量渐增,形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的浪潮。

这些移民春去秋回,被称为“雁行人”,他们如候鸟般随季节迁徙,这种生活方式成为河曲人独特的生活生产方式。

西口精神:在苦难中淬炼的生存智慧

走西口的悲壮,不仅在于路途的艰难,更在于它揭示了生存本身即一种创造性行为。河曲人走西口的抉择,正是对生命的深刻诠释——他们不是被动地忍受苦难,而是主动选择了充满风险的生机。“西口精神”的核心,是在流动中寻找确定,在离散中实现回归的生命智慧。正如黄河水千回百转却始终东流,河曲人在出走与回归之间,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航道。

图片

走西口不仅仅是内地向边疆地区的移民,同时也深刻记录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进退消长、互相交融的历程。

北上汉人带去先进的耕作方式,使得千里大漠变成了“塞上粮仓”。围绕晋商聚居点,逐渐形成了塞外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随着定居移民的增加,蒙地行政设置也逐步完善,对巩固边疆防务起到积极的作用。蒙汉之间的频繁交流开始改变各自的社会风俗。

这种精神体现在:坚韧不拔——面对“东三天西两天无处安身,饥一顿饱一顿饮食不均”的艰辛,河曲人依然勇往直前;开拓创新——在陌生的土地上开创新天地,将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包容开放——与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大河长歌》:文化传承的时代强音

2025年,大型非遗音乐剧《大河长歌》 B版在河曲县成功首演。这部音乐剧以黄河岸边的河曲县为背景,跨越四十载春秋,讲述了“民歌之王”何长歌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

图片

图源:新华财经

其中,何长歌的扮演者邬光,是河曲县民歌二人台原生态民歌手;何娟娟的扮演者许海霞,是国家二级演员。他们是黄河岸边生长的儿女,对故土文化饱含赤诚与洞见。

全剧融合数十首风格各异的歌曲,通过精妙的舞美、灯光与传统服饰,将河曲方言、民俗等特色元素搬上舞台。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文化奖和梅花奖获得者成凤英评价:“将我们传统的二人台艺术,以‘非遗音乐剧’的形式推出来,特别不容易。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是一次极具创新性的尝试,也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与发展。”

近日,这部“家门口的大戏”以非遗为舟、黄河为脉,正式启动了全国巡演。

今日河曲:从历史长河到文化新生

如今的西口古渡,不再是离别的伤心地,已成为河曲新景之一。这里不仅是群众休闲锻炼的所在,更是承载了厚重的西口精神,也是西口文化的重要载体。

图片

河曲作为黄河、长城“握手”的地方,也是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带。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河曲人民丰富的文艺形式。黄河水滋养出独特的河曲民歌,让河曲成为“民歌的海洋”“二人台的故乡”“中国北方民歌之乡”,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2024年,河曲县出台《关于保护传承和发展二人台的实施意见》,通过发放传承人津贴、对获奖作品给予“真金白银”奖励等一系列务实举措,为二人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

图片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的贫瘠土地,到如今文化繁荣的县城,河曲人用几个世纪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关于生存、奋斗与希望的壮丽史诗。

黄河依然在河曲拐着那道弯,但今天的河曲人,已经在这“弯道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向。“西口精神”在新的时代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再是离别与悲歌,而是开放与创新的气魄。

图片

图源:新华财经

当《大河长歌》在全国巡演的舞台上唱响,当“山在水在石头在,人家都在你不在”的歌声响起,我们听到的不仅是河曲民歌的旋律,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那种在逆境中求生存、在苦难中创奇迹、在离散中促融合的“西口精神”,依然在今天焕发着勃勃生机。

责编:郝宇晶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