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耸翠,文脉绵延。作为全球瞩目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五台山在新时代转型发展中,走出了一条“保护与活化共生、传承与创新并举”的实践之路。如今,这处文旅胜地正以多元创新举措,解锁遗产保护的“活态”密码,让世界文化遗产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
科技赋能+匠心传承 筑牢遗产保护“新防线”
“保护是传承的根基,唯有让文物本体永续存在,文化价值才能代代相传。”五台山景区文物保护部门负责人的话,道出了遗产守护的核心要义。相较于传统“修旧如旧”的抢救性保护,如今的五台山已构建起“传统技艺+现代科技”的立体化保护体系,让文物保护从“被动修复”转向“主动守护”。
数字化技术全面应用成为保护升级的关键抓手。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等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古建筑、彩塑、悬塑等遗产本体的勘测记录,为每一处文物建立起包含结构、材质、纹理的“数字身份证”,实现了从宏观布局到微观细节的全维度存档。这些数字档案不仅为修缮工程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更打破了时空限制,让文物资源得以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大白塔作为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是国内现存最高的元代覆钵式塔。2023年,景区投入专项资金启动大白塔保护修缮工程,首次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技术人员利用三维激光扫描、倾斜摄影、近景摄影测量等,对塔身、塔基及周边环境进行全方位数据采集,构建起1∶1的三维数字模型,不仅完整记录建筑的结构形态、材质纹理,更精准定位墙体裂缝、彩绘褪色等病害隐患,为修缮方案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数字化技术让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预防’。”五台山文物数字化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景区已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无人机编队定期空中巡航,对全山古建筑群进行倾斜摄影,实时更新数字档案;在显通寺、碧山寺等重点文保单位安装物联网传感器,24小时监测温湿度、震动、火灾等环境数据,超标即触发预警;地面巡检人员配备移动终端,可即时上传文物现状,实现问题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完成塔院寺、显通寺等4处国保单位数字化采集,罗睺寺数字化保护推进顺利,南山寺数字化保护正在申报,预计三年内实现全山重点文物数字化全覆盖。
在技术赋能的同时,五台山文保人员创新推出“工匠驻场+科技支撑”修复模式。他们通过“名师带徒”机制,邀请顶尖专家、老匠人驻场指导,培养30余名年轻技术骨干,他们既要学习传统榫卯修复技艺,也要掌握数字建模、3D打印等现代技术,确保“修旧如旧”与技艺传承并行。
在资金保障方面,建立“国家拨款+地方配套+社会捐助+寺庙自筹”多元机制,2023年至2025年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898万元,推进七大重点修缮工程;争取省文化景观保护资金488万元,完成普化寺环境整治;同时联动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破解人才断层难题。传统匠心与现代智慧的碰撞,为千年遗产筑牢了“延年益寿”的坚实防线。
智慧管理+法治护航 找准保护利用“平衡点”
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如何在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同时,守住遗产保护的底线?五台山集古建宝库、自然奇观于一体,现存唐代以来各类佛教建筑构成的庞大古建群,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7点),留存1.46万余尊造像、5.45万余册多语种经书、2380多平方米壁画及海量石雕、铜钟等文物。
“以前来五台山,光进山堵车就要两三个小时;现在提前手机预约,换乘免费公交直达核心景区,全程顺畅又省心。”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一家,对景区智慧管理竖起了大拇指。
曾几何时,交通拥堵、客流过载是五台山发展的“痛点”。作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的热门景区,五台山以2024年6月26日起施行的《山西省五台山文化景观保护条例》为法治保障,确立“科学规划、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依法管理”原则,构建“预约、限流、分流”三位一体管理体系。
这个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五台”:单日游客量控制在4万人以内,推行分时段预约;每日仅允许2000辆外来车辆预约进山,未预约车辆可换乘24小时免费智慧公交;在殊像寺、黛螺顶等客流密集区新建地下人行通道,实现人车分离;本地居民商户车辆实行全年单双号限行,重大节假日开放免费停车场。景区指挥中心实时监测客流、交通、环境数据,超标即推送分流提示,核心景区拥堵时长同比下降80%,游客满意度95%以上。
更值得称道的是“社区共建”机制。台怀镇原住居民、商户组成“文保志愿者服务队”,巡查古建筑、劝阻不文明行为、参与环境整治。景区通过生态补偿、优先就业、鼓励旅游经营等方式,让居民从遗产保护中获益,形成“人人都是文保员”的良好氛围。同时,推行“门前七包”责任制,环卫保洁全域托管,清理建筑垃圾8000多立方米,实现垃圾日产日清;成立5个行业协会,整治952个商家广告牌匾,重拳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打造“禅意古朴、清净素雅”的景观,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良性互动。
“最好的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让遗产在创新中传承。五台山将持续推进南山寺、极乐寺等古建筑群的保护修缮工程,深化数字化保护与智慧管理项目,让千年遗产在科学保护中永续传承。”忻州市委副书记、五台山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鹓表示。
责编:郝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