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十四五”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道】三晋粮仓根基牢
2025-11-06 16:50   来源: 山西日报

五载春秋,五载耕耘。站在“十四五”收官的历史节点回望,山西这片黄土地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粮食安全答卷,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总产连续攀升,单产屡创新高,从太行山麓到黄河岸边,从雁门关外到汾河谷地,广袤的田野间跃动着丰收音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历史性新台阶。

动力强劲

政策护航稳大局

面积产量双增长

“粮安天下,农稳社稷”。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重要指示,将粮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构建起“省级包市、市级包县、县乡包村”的四级联动机制,推动全省粮食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290亿斤左右的高位平台。

根据《2023年山西粮食流通发展报告》,全省粮食总需求约288亿斤,粮食生产实现了“总量基本平衡、略有盈余”的战略目标,牢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特别是在2024年遭遇不利天气条件下,全省上下齐心协力,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727.4万亩,产量逆势创下293.7亿斤的历史新高,圆满完成国家任务。今年,我省夏粮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亩产达到313.80公斤,再创历史纪录。

政策的精准发力,为粮食生产注入了强劲动力。五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有效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自2018年以来,我省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统一调整为67元/亩,每年补贴金额在29.5亿元以上。2022年至2023年,针对农资价格上涨,我省出台省级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政策,累计补助2.8亿元。2024年起,省财政安排1.35亿元,提高大豆补助到100元/亩,保证大豆种植面积;安排1.23亿元,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安排7000万元左右救灾资金,开展玉米、大豆“一喷多促”,亩均增产3.5%—10.14%。2025年,我省新增小麦整建制单产提升县相关补助及救灾资金共计5295万元;新增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补助2830万元,每亩100元;中部地区粮食作物一年两作、两年三作项目补贴资金1875万元,在晋中、长治、吕梁、太原、阳泉等地开展试验6.15万亩。

同时,我省推进保险提标扩面,创新开展小麦、玉米、谷子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保障额度较传统保险实现翻番,实现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从传统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向综合风险保障延伸,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粮食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科技赋能

单产提升闯新路

有机旱作显特色

五年来,我省“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五良”融合的实践脉络清晰,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3.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10月20日,在闻喜县裴社镇大泽村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项目示范田里,利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樊金龙介绍说,“我们采用了‘一增四改一防’技术,亩株数从传统的3500株增加到5000株,配合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0%以上,亩产能达到850公斤左右。”2025年,闻喜县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创建项目实施面积10.8万亩,平均亩产539.5公斤,增产10.1%。闻喜县这个传统农业县实现了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的华丽转身。

五年来,我省持续推广增产技术,强化项目带动,助力粮食单产提升。制定11种粮油作物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发布粮油生产主推技术19项、品种63个、标准12项,测土配方施肥5100多万亩次。在20个县开展整县整建制单产提升,创建万亩片38个、千亩方197个、百亩田817个,创建玉米吨粮田50余万亩,带动626万余亩粮食提高单产。支持1234个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在130余万亩耕地上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项目区单产平均增加10%以上……

全省1.4万余名农技人员常年奔忙在生产一线,成为连接实验室与田间地头的“科技使者”,他们的努力让翼城、襄汾等地成功创建“吨半粮”高产攻关田,应县金城镇席家堡村水地春玉米亩产达到2608.9斤……

科技的力量同样绽放在山西特色的有机旱作农业领域。五年来,我省以国家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技术体系,耕地质量不断改善,土壤保土增墒能力不断强化。地膜覆盖、探墒沟播等有机旱作技术年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次,建设抗旱节水良种繁育基地20.4万亩,引进选育新品种441个。在山阴县万亩富硒有机旱作农业基地,惠牧源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志龙说:“我们现在推广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技术,开沟、施肥、播种、铺地膜和滴灌全在种地时一次完成。一个人管五六十亩谷子不成问题。”

系统施策

防灾减灾筑屏障

绿色发展促增收

农业防灾减灾,必须未雨绸缪。五年来,我省构建起“天—地—人”一体化的防灾减灾体系,为粮食生产撑起了“保护伞”。

今年6月中旬,晋城泽州突然遭遇强对流天气。就在冰雹来临前两小时,种粮大户李建国的手机连续收到3条预警信息,及时组织人员对粮食作物进行了防护,最大程度减少了损失。这样的精准预警,得益于我省建立的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机制。通过部门联动、信息共享,预警信息可以直达5000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今年小麦抽穗期间,我省部分麦区出现条锈病。“我们立即启动应急防控机制,组织相关县市统防统治,很快就遏制了条锈病的蔓延。”山西省植物保护植物检疫总站正高级农艺师张东霞介绍说。通过推进“虫口夺粮”,山西小麦、玉米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2.2%,远低于5%的国家标准。

2024年6月13日,我省发布干旱橙色预警,晋中东部、长治大部、晋城大部等多地旱地不能及时播种。面对自然灾害的考验,全省上下同心协力,打响了一场“抗旱保丰收”的攻坚战。“那段时间,农技人员天天往地里跑,指导我们抢墒抢种、灌溉保苗。”晋中市榆次区种粮大户郝卫芳回忆道,“我们的谷子最终顺利下播,产量也没有受到影响。”

绿色发展理念在我省粮食生产中同样得到充分体现。“原来一把火烧掉的秸秆,现在变成牛羊的‘营养餐’!”朔州市大农禾公司董事长李涛介绍说,“我们公司收储周边农户的秸秆,经过加工处理后,就成为优质饲料。”目前,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51%,已建立起完善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

从稳面积到提单产、从强科技到防灾减灾,“十四五”期间,我省走出了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这条路上,有政策的阳光雨露、科技的强大支撑、体系的有力保障,更有千万农民的辛勤耕耘。

展望未来,山西将继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 王秀娟)


责编:闫凤婷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