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五台山层林尽染,壮美风光间,三大民生工程建设现场热潮涌动。作为山西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传统文化与自然景观融合的标志性景区,五台山的生态底色,不仅关乎区域生态安全,更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文旅胜地的实践探索。近日,记者深入工程一线,探访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供水工程三大民生项目的建设进展,见证这座千年名山以生态基建为纽带,串联起绿色发展与民生幸福的新图景。
污水处理厂主体落成:以“超高标准”筑牢流域生态屏障
在石咀镇炭垚坪村西侧,337国道与沧榆高速之间的空地上,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生活污水处理厂的主体建筑已初具规模,现场随处可见建设工人忙碌的身影。“9月底主体工程完工,即将开始装饰装修、设备安装等工作,预计2027年正式投用。”项目经理钱鹏指着工程效果图,向记者讲述该项目的生态价值,“这不仅是一座污水处理厂,更是五台山区域生态保护的‘安全阀’。”
工人正在五台山污水处理厂建筑工地上加工钢筋。范琛摄
随着五台山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区域内污水量增长,原有的杨柏峪污水处理厂已难以匹配景区发展需求。这座总投资1.66亿元、占地23263平方米、建筑面积6052平方米的新厂,以“每日1.5万立方米”的设计处理规模,成为景区迄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污水处理设施,堪称景区“水环境卫士”。“我们采用的工艺是‘粗格栅+固液分离机+MABR生物处理+高速气浮池+反硝化深床滤池+活性炭滤池+紫外消毒’,光听名字就知道流程有多精细。”钱鹏解释道,这套工艺能让处理后的污水“高标准达标”——COD、BOD5、氨氮、总磷等关键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标准,其余指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实现“处理即净化”的高质量目标。
项目投用后,服务范围将覆盖金岗库乡、石咀镇全域,涵盖射虎川安置区、高铁站等重点功能区,并且还将延伸至台怀镇核心区域,最终实现“两镇一乡”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处理后的水将排入清水河,这不仅有利于消除清水河污染隐患,更为滹沱河流域水环境安全提供坚实保障。”钱鹏表示,届时景区污水处理效率将实现质的飞跃,为五台山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奠定基础。
垃圾中转站国庆试运行:“三节一环保”破解垃圾处理难题
“10月1日,这个垃圾中转站就能试运行了。”在石咀镇铁堡村的垃圾中转站项目现场,现场负责人张秉鹏指着刚调试完的压缩设备,语气中满是期待。他告诉记者,试运行一个月后,中转站将正式投产,届时每天能“消化”240吨生活垃圾和20吨厨余垃圾。
这座总投资3177万元、占地4688平方米、建筑面积1312平方米的中转站,服务范围覆盖台怀镇、石咀镇与金岗库乡。“我们这项目有四大创新点,‘节水、节能、节地、环保’样样不少。”张秉鹏带着记者边走边看,指着场区角落的雨水收集池介绍,“这池雨水可不是摆设,以后冲洗地面、浇灌草坪都用它,能省不少水。”在设备间,变频技术的应用让设备可根据生产负荷自动调节功率,大幅减少电耗;垃圾经破碎压缩后体积变小,运输次数也随之减少,进一步降低能耗。
“节地”与“环保”的成效,更彰显了项目的长远价值。此前,五台山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分散着多个垃圾堆放点、转运点,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存在土壤污染、异味扩散等隐患。如今,集中式处理模式将取代分散点位,在释放土地资源的同时,生活垃圾和餐厨垃圾还能“变废为宝”——餐厨垃圾可转化为有机肥料,压缩后的生活垃圾则可规范化运输至后续处理场所,真正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供水工程冲刺收官:智慧水务织就“安心网”,保障居民用水需求
除了污水处理与垃圾处理,景区居民和游客的饮水安全也牵动着人心。在石咀镇,供水工程项目正加速推进。记者从项目建设单位五台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国土建设局了解到,该项目总投资3165万元,目前进度已完成93%,预计很快投入使用。
“这个项目包括新建水源地、水厂、输水管道和水务运管监控系统,是一套‘从源头到龙头’的完整供水体系。”项目负责人白忻炜介绍,水源地新建了一座应急水源井,确保供水“有源头”;水厂方面,新建的石咀水厂位于芦家庄村西南侧,占地2951平方米,设计日供水规模为1000立方米,可满足石咀镇居民日常用水及周边景区景点等的用水需求。
在输水环节,新建的6.64公里输水管道采用DN150双管敷设。“双管设计能有效避免因单管故障导致的停水问题,保障供水‘全天候、无间断’。”白忻炜说。更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同步建设了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水务运管监控系统,通过智慧化手段实时监测水源水质、水厂运行、管道压力等数据,使供水保障更精准、更高效。项目投用后,将为景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水资源支撑,让居民安心、游客舒心。
从污水处理守护流域生态,到垃圾处理推动循环发展,再到智慧供水保障民生需求,这既是应对景区发展需求的“及时雨”,更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长远计”。随着项目的陆续投用,景区将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在守护千年名山的同时,为游客与居民打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旅游环境,以生态实践答好民生题,书写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协同共赢的绿色答卷。(常晓蓉)
责编: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