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山西,作为黄河中游的重要省份,肩负着筑牢黄河中游生态屏障的重任。从吕梁山巅到汾河两岸,从太行之脊到黄河之畔,一场关乎母亲河永续发展的绿色革命正在三晋大地澎湃展开。
8月,中国经济信息社调研团队走进山西,旨在记录这场波澜壮阔的绿色征程,特开设“黄河新绿·山西答卷”专题,通过深入一线,捕捉黄河保护的动人瞬间;聚焦政策,解读科学治理的创新实践;聆听民声,反映百姓对美好生态的热切期盼;剖析挑战,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路径;展示成效,见证三晋大地山河披绿的华丽蜕变。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漫步于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庙峁村的玻璃栈道,晚风轻拂,裹挟着黄河的水汽扑面而来。放眼望去,记忆中浑浊的泥浪已难觅踪影,唯见一脉碧波蜿蜒东去。远处的天桥水电站横亘于黄河之上,巍峨雄壮,在夕阳余晖中更显轮廓。这独特的景致吸引着无数游人,欢声笑语在暮色中轻轻荡漾。
保德县义门镇聚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圈”目标,以加快打造省级乡村旅游振兴示范村为契机,通过生态治理赋能景观、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增收、机制创新托底保障等一系列举措,探索形成生态打底、文旅驱动、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图为庙峁村的玻璃栈道(义门镇供图)
生态筑基:科学修复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保德境内,一处独特的景观静卧黄河岸边——“四桥飞渡”这座跨越900年时光的金代拱桥与现代混凝土桥上下叠合,诉说着黄河儿女与母亲河的悠久情缘,也见证着义门镇的生态新生。如今,作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生态改善的生动见证,“四桥飞渡”已被精心保护并纳入黄河岸线标志性景观体系。
曾经的义门镇张家峁村的高地堎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保德县以“新旧连片、梁峁沟渠整流域推进”为原则,累计造林9.83万亩,通道绿化56.9公里,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0%跃升至36.7%,形成稳定生态系统。2022年启动的提档升级工程投资1140万元,改造灌木林地2000亩,混交栽植国槐、新疆杨等乔木及卫矛、连翘等观赏树种,打造“绿化+彩化+财化”示范基地,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基础。
此外,保德县实施干支同治、清水入黄工程,对康家沟河等黄河支流进行清淤护岸,并种植油松、侧柏等固土树种,强化岸坡稳定性;同步推进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整治,配合县级“一泓清水入黄河”行动,确保入黄水质达标。如今,义门镇生态成效日益显著,白鹭、黑鹳等珍稀候鸟重返黄河湿地,成为环境改善的生动注脚。

图为保德县义门镇庙峁村(董慧欣 摄)
产业赋能:文旅融合激活乡村经济
庙峁村依托黄河天桥峡谷的区位优势,把“山水风光秀、农村田园美、城镇韵味浓、人文历史厚”作为形象定位,以建设凤凰古村景区为总目标,加快构建“一环、两廊、四区”空间结构,倾力打造“听黄河涛声、赏晋北风情”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一环”指利用飞龙山森林公园区域优势,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环;“两廊”是打造玻璃栈道体验长廊和生态观光休闲长廊;“四区”为形成集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观光休闲区、民俗风情体验区和黄河生态涵养区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其中,“两廊”中的玻璃栈道已成为带动区域旅游的标杆性项目,其独特的悬空观景体验与声光电互动设计持续吸引游客前来。
据悉,义门镇党委政府在庙峁村投入巩固衔接专项资金1161万元,建成全长305米的栈道及游客中心、公厕、游园绿化等配套设施,今年5月1日项目建成并试运营。义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栈道试运营以来,每天都有保德、府谷及周边县域的群众前来游玩,“五一”假期每天游客量均保持在两千人以上,霓虹夜景成为网红打卡点。
下一步,庙峁村将依托成善寺、杨氏老宅、晋绥碉堡等人文景观,结合非遗道情戏种、黄河峡谷天险、黄河鱼文化等,融合民宿休闲、高空悬索体验、联动游玩、亲子互动、农耕研学等观光旅游元素,加紧推进小吃一条街、农家乐、民宿、九曲黄河阵、萌宠乐园、生态停车场等乡村旅游设施建设。

图为庙峁村玻璃栈道(义门镇供图)
机制创新:长效管护保障发展动能
制度夯基,科技赋能,资金活水润乡村。保德县义门镇创新推行系列举措,系统性筑牢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长效根基,为黄河岸边的“蝶变”提供坚实保障。
保德县实施三级林长制巩固绿化成果,推行“施工单位三年管护+竣工属地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责任体系,配备防火瞭望塔、管护站等设施,确保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
开展跨区域联防联控,参与山西黄河北干流管理局联合巡查,规范采砂行为,推进“清四乱”常态化。2025年5月联合督导涉河建设项目,强化数字孪生黄河技术应用,提升治理效能。
2025年投入衔接资金936.42万元,其中620.5万元定向支持庙峁村旅游提升,严格公示制度保障资金透明使用。
义门镇通过高地堎示范基地带动休闲观光产业,玻璃栈道拉动周边餐饮、民宿消费链,生态价值加快转化;环境改善催生“早晚沿河锻炼”新生活方式,民生获得感显著提升。
黄河涛声伴古村,绿染峁梁焕新生。义门镇的实践探索,既是母亲河生态复苏的缩影,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生态饭碗越端越稳”的生动答卷。(董慧欣 赵宗茜)
责编: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