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时政要闻>>正文

 

山西方山县村民李来平坚持收迁八路军烈士遗骸
“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些烈士的牺牲”(守望·追寻红色记忆)
2025-08-07 11:26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走进山西方山县村民李来平(见图,方山县委宣传部供图)家的院子,仿佛走进了一个小型的纪念馆。

一块块展板上的图片、文字,记载着许多晋绥抗日根据地牺牲烈士的事迹和具体战斗的过程。院子的两侧共有七八间屋子,有的是旧物陈列室,有的是文献资料室,有的是图画展示室,几乎都与抗战历史有关。

李来平是方山县麻地会乡韩家沟村村民,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使他成为“晋绥边区八路军烈士遗骸收迁志愿者吕梁工作队”队长,开始了搜集红色记忆、收迁烈士遗骸的工作。

一切始于2017年的清明节。那年,有个朋友邀请李来平参加山西兴县举办的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公祭仪式。仪式上,烈士遗骸回迁的场景震撼了他。“现场感觉非常庄严肃穆,一下子让我也想做点什么。”李来平说,后来,志愿者队伍扩充,有人找到他:“你愿不愿意加入到收迁烈士遗骸的队伍中来?”“我愿意!”李来平答得干脆。

包括方山县在内的吕梁山区,曾是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几乎每个地方都发生过战斗,都有遗散在外的烈士遗骸。“我们村之前也有烈士坑,但因为各种原因,后来已经找不到了。”李来平遗憾地说。

记者注意到,李来平家里到处都是书。各地的抗战故事集、年谱等,一摞接一摞。“每一次掌握线索后,我都要多次查询、交叉核实、实地勘查、详细记录,确保信息采集无误。”李来平抱起好几摞调研表,展示这些年的工作成果。

一份调研表上,记录着一名八路军战士的籍贯、部队番号、牺牲时间、临时安葬区域、情况说明人等各类信息,大部分信息后续都经过方山县人民武装部的盖章认证。当这些信息汇总到一起后,一段段生动而真实的抗战历史被逐渐还原。

一次在山西汾阳市的发现,让李来平尤其感动。表格上留下了这样的记录:

“据刘玉宝、杜春生讲述,该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汉奸告密后,日本人将发现的八路军战士用日军指挥刀残忍杀害,并悉数丢进碉堡下面的枯井中。”

“其中有一名年仅16岁的八路军战士,1944年日本人逃离此地后,其母每年清明节来枯井口哭诉。1946年,当地百姓怕其母想不开,封了枯井口并立碑。”

李来平回忆,自己一接触到这条信息,便动身前往实地勘验。“当时的碑已经找不到了,但我从《晋绥抗日烽火——战地通讯选编(下)》一书中找到了《枯井边的故事》一文作为辅证材料。同时,我们努力联系上了当年立碑的各种见证人,后来也下井看了很多次。”几天后,李来平又前往兴县,与当地民政部门干部核实,这才基本确认了烈士的八路军战士身份。

“我们在发现一些战士遗骸的同时,还发现了子弹头、衣服纽扣。在调查身份时,通过查询资料和见证者讲述,我发现这些战士大部分牺牲时还都那么年轻!”李来平感慨,“受到触动的时刻真的太多太多,更加让我感到这项工作的意义。”

这些年来,李来平和志愿者伙伴的足迹遍及吕梁山附近10多个县(市、区),50多个乡镇,近200个村庄,每年在外的时间达200多天。截至目前,李来平团队已经发现并认证75具烈士遗骸,并将遗骸迁葬于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

李来平的工作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一些抗战军人的后代当面或者来信勉励他,一些烈士的后代委托他去寻找自己长辈的遗骸,还有退休教师联名给他送来锦旗……

李来平的每一次寻找,都是对散落历史的还原。多年来,他先后收集了发生在抗战时期的麻峪伏击战、树林则村伏击战等10多场战斗的故事,还收集了抗战时期的钢盔、炮弹等实物100余件。

“烈士遗骸还有很多,我会把这项工作一直做下去。我打算出一本书,把这些故事都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感人的故事。只有这样,才对得起这些烈士的牺牲。”李来平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7日 06 版)


责编: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