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题2022>>沿着总书记的足迹>>正文

 

沿着总书记足迹 千年云冈的时代脉动
2022-05-23 10:36   山西日报


武周山南,十里河北。又是一年春夏之交,静静伫立了1500余载的云冈石窟,依旧气势恢宏,风华绝伦。

2020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指出,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云冈石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

两年来,云冈石窟保护与研究不断深化,成果累累,埋在岁月深处的云冈故事得以日渐显现,向世人倾诉千年沧桑与崭新色彩。

“云冈石窟的保护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介绍,2021年,“大同市古迹保养所”正式以“云冈研究院”的新身份问世,意味着云冈石窟的保护维修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原有保护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持石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修复工匠张俊才正在修复一个瓷高脚杯

走进云冈石窟研究院的可移动文物修护室里,张俊才正在通过专业工具修复一个瓷高脚杯。一笔一划地篆刻下,一个精美的瓷质高脚杯被慢慢复原。

张俊才是全国有名的修复工匠,已经70岁的他曾经参与过运城市永济市黄河铁牛项目、阳泉市平定县郊区河底镇东村金墓的壁画揭取等重大文物保护项目的修复工作。“最开始我是被请来帮忙的,没成想,帮着帮着就在这儿待了十几年。”张俊才说,在云冈的十几年来,他的手跟文物修复已经分不开了。修复工作是个细活儿,少则需要几个小时,多则需要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如今,现代化设备逐渐投入使用,张俊才也已经带出十几名徒弟,修复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在研究院另一处的壁画修复室内,一幅沉埋于地下的壁画,也正在通过一系列工作,奇迹般地拼对成型,这样的修复成果令人赞叹。

“对于游客来说,看到的是石窟造像的庄严与辉煌,而对文物保护修复人员而言,用心用情专注的是每一处细小的被侵蚀、风化、起翘的部位,并用精益的匠心将其修复。”张焯感触颇深。

不仅是文物修护,危岩体修复、洞窟加固、文物数字化、山顶考古遗迹保护展示……十多年来,研究院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先后实施了云冈石窟保护维修、洞窟调查、监测系统建设、窟顶考古遗址与明代戍堡遗址保护、防水工程、文物数字化采集、3D打印和计算中心建设等项目,总计投入1.71亿元,有效地改善了云冈景区的自然面貌和旅游环境。

在保护的同时,云冈石窟的研究工作也在有序展开。

一直以来,考古界与学术界有个共识:仅云冈石窟就足以支撑起一个学科。因此,从上世纪初云冈石窟被发现至今,针对“云冈学”的研究就没有停止过。

▲珍藏在云冈书院的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

2019年,历时7年,云冈石窟研究院编撰完成20卷本《云冈石窟全集》。《全集》广泛吸收中外造像艺术精华,集中展现了西来像法逐步中国化、世俗化的演进过程,代表了国内“云冈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也标志着“云冈学”的正式确立。

“云冈石窟研究院深挖云冈文化内涵,在文物、考古、建筑、历史及维修保护和生态保护等方面逐步开展全方位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云冈学’的学术研究体系。”张焯告诉记者,在此背景下,研究院陆续出版了《云冈石窟编年史》《云冈石窟词典》《平城丝绸之路论文集》等多部著作,推动‘云冈学’向纵深发展。

2020年9月9日,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学院和云冈文化生态研究院正式揭牌。“‘云冈学’是云冈研究史上的一个飞跃,同时也是云冈研究的发展和继续。”张焯介绍,“两年间,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大同大学等高校‘云冈学’研究中心(学院)先后挂牌成立。我们与高校共同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培养顶尖研究人才。”

将“加强‘云冈学’建设”写入省、市两级《政府工作报告》,学术刊物《云冈研究》正式出版……如今,省市两级在推动云冈石窟的保护研究和“云冈学”的创建道路上步履愈发稳健,人们将更多地站在世界文化史的角度去审视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石窟。

行走在云冈图书馆,一部部著作似乎化身为“云冈学”的使者,让每一个“复活了的生命”有机会向世人展现夺目光彩。

让人类文化遗产大放光彩

1500多年前,匠人把生命的意义,留在了5.9万余尊造像和数不清的雕刻痕迹上。时至今日,云冈石窟正在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年轻的姿态“活”起来。

▲3D打印的云冈石窟第12窟

2020年6月,由浙江大学与云冈石窟研究院合作的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浙江大学落成。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科技人员为云冈石窟建起了三维 “数字档案”,融合采集多元数据,实现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同时,通过3D打印,将石窟造像按比例完美复制。第12窟“音乐窟”更是创新地使用“积木式”的复制方式,由110块两米见方的轻质材料“积木块”分6层组装完成,让古老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迈出了“行走”世界的第一步。

2021年4月,“梦回云冈”秋冬时装大秀在上海开幕,设计师将千年风蚀的石窟崖壁、忍冬莲珠纹样、石窟崖壁的千佛造像等元素,大胆用于设计之中,展现出东西方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完美的冲撞与交融。一系列满是“云冈元素”的时尚文创,赢得现场观众的一片喝彩。

就这样,通过现代的视角和很“燃”的方式,原本不可移动的石窟艺术“动”起来,让人们可以在同一时空下零距离感受1500年前工匠依山雕凿之不易,于一窟中感受过去。

“云冈石窟的文化应该是多元性的,文旅融合的方式也应该是多元性的。”云冈研究院党委委员、文旅融合中心主任崔晓霞介绍,在各级政府支持下,云冈石窟近年来建设了博物馆、美术馆、雕塑馆等一系列景区文化项目,并开发了一系列文创产品。

“总书记说,要‘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我们深受鼓舞。”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冈石窟考察,崔晓霞担任全程讲解。“如今,云冈石窟在保护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活化利用起来,中华文化将更深入人心,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更加坚定。”时隔两年,提及云冈石窟的新发展与新变化,崔晓霞信心百倍。

北魏至今,一眼千年;东西交融,一步万里……历经1500年的沧桑,石窟的历史从未因开凿的结束而停下脚步,相反,它的未来经过当代人的传承与守护,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看到我前面的一尊尊石窟巨佛了吗?”初夏的阳光里,在云冈石窟第20窟前,旅游博主付小红举着手机,正在通过直播将“真容巨壮”的云冈群雕展现给自己的粉丝……


 

 

 

政务动态

行业信息

媒体聚焦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