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武县,提起谷璐这个名字,或许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只要说起那个在街头摆摊的姑娘,大家大概率都有印象。这位将书法融入日常的00后女孩,早已成了县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刚到谷璐家门口,就能感觉到一股文墨气息:一副“金龙含珠辞旧岁,银蛇吐宝贺新春”的对联贴在门侧,透着浓浓的传统韵味;推门而入,“抬头见喜”“出门见喜”等短联点缀墙上,温馨又雅致。“已经好多年了,家里的春联都是我们姐妹三人手写的。”谷璐说,这份手写的仪式感,早已成为家人刻在骨子里的春节习俗。
谷璐的卧室,兼具休息与创作功能,充满艺术氛围。书桌前的墙面上,挂满书法作品,《米芾苕溪诗》《甲骨文》《毛公鼎》拓片最为显眼。书桌上,摆放着写有书法的团扇、折扇,还有笔墨纸砚、笔架等文房用具。左侧的柜子里,有《书法字海》《草字汇》等书籍,为书法创作积累养分。角落里的纸箱里放满卷轴,既有钤印完备的成品,也有未完待续的半成品。
回溯谷璐的书法之路,起点是4岁那年,爷爷释满航递来的一支毛笔。“一开始特别抗拒,总觉得又枯燥又辛苦。”谷璐回忆,起初面对宣纸和墨汁,她满是抵触,是爷爷“耳提面命”般的耐心引导,让她慢慢沉下心来。每当她写出一笔好字,爷爷就会在旁及时鼓励、称赞,这份认可渐渐帮她积累了自信,也让书法从“任务”变成了“习惯”。
从4岁开始,小小的谷璐每天都要研墨,临摹欧阳询的楷书经典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并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风格为学习的根本与典范。爷爷常说“练字如修心,要耐住性子”,她便记在心里,日复一日坚持,雷打不动练习,宣纸上的字迹逐渐从歪歪扭扭到工整流畅。而在练字之余,谷璐还读《四书五经》、学唐诗宋词。“写书法常常要落款题诗,多读书才能懂文字里的意思。”她说,那些书页里的文字,不仅滋养了她的文学素养,更让她的书法作品多了一份文化厚度。
18岁,高中毕业的谷璐,坚定选择了西北师范大学的书法学专业。四年里,她在美术学院书法文化研究院系统学习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刻等书法课程,也涉猎了国画、水彩画、白描等美术领域,专业功底更加扎实。她说:“正是上了大学,我才发现国画和书法一样有趣。”因书法技艺突出且品行兼优,她获导师推荐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担任了学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在西北师范大学期间,获得西北师范大学2019-2020年度“优秀学生干部”、2019-2020及2020-2021年度“模范学生干部”、2021-2022年综合奖学金二等奖等荣誉;在全国大学生“笔尖上的飞花令”活动中获一等奖,书法作品《春江花月夜》获校级“校园文化艺术节”三等奖,还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卉含英全国高校大书法作品”展览。临近毕业时,还加入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甘肃省大学生书画联盟。
社会实践也是重要一环。大一的那个寒假,谷璐带着笔墨纸砚回到宁武,在县城比较繁华的水口门附近摆起小摊,现场书写春联。那时,街头手写书法十分罕见,不少路人看到谷璐,便停下脚步围观,甚至随手拍下视频,发到微信群、朋友圈、抖音号等,称赞“这姑娘写得好,了不起”。她坦言,“那时候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人们只是觉得这是新鲜事,但我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锻炼自己,让自己融入社会实践,也让书法融入社会实践。”对她而言,摆摊既能锻炼自己的书法功底,又能让书法走出书房、融入日常。
从那以后,每年寒暑假,谷璐都会上街摆摊写书法,有时还会拉上二妹谷佳、三妹谷鑫一起。每次出摊,她都支起一张小桌,桌上摆放着笔墨纸砚,还有亲手制作的书法团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市井的烟火气与书法的雅致感相互交融,让传统艺术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了寻常生活。有时遇上下雪,雪花落在宣纸上,晕开淡淡的墨痕,别有一番诗意;有时写到深夜,路灯映着笔墨,反而让她更享受这种感觉。
随着摆摊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不少人专门寻着小摊来求一副手写春联,“还是手写的春联贴近传统,更有年味,比机器印的更有温度”。需求多了,她的书写内容也不再局限于春联:有人求“考试满分”的书签,有人要“平安喜乐”的挂饰,还有人定制“配享太庙”的趣味文字,她都笑着一一满足。
这样特别的“街头书法摊”,也让谷璐母亲成了街坊邻里眼中的“熟人”。无论是在街上买菜,还是在小区散步,总有人跟她打招呼:“街上写春联的那个姑娘,是你家闺女吧?”每当这时,谷璐母亲的心里总会泛起一阵骄傲,因为大家口中的“姑娘”,可能是谷璐,也可能是她的二女儿或三女儿,她们要么结伴,要么轮流,都是街头写书法的“小名人”。
“书法不止能写在纸上,在我这儿,万物皆可书法!”聊起让书法融入生活的趣事,谷璐总能打开话匣子。她会在自家窗户玻璃上“挥毫”,给居家空间增添几分艺术意趣。还有街上摆摊时,有人被她的字吸引,提出想让她在车身上写字。今年春节,她就接连为七八辆车“定制”了书法装饰,“招财进宝”“钱途”“顺风”等字样,如同带着墨香的车贴,成了街头别样的风景。
谷璐说:“每年暑假、寒假都是书法生的高光时刻。”对她而言,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莫过于寒假,因为寒假连着春节,手写春联的需求大幅增加。街头摆摊时,总有路人围着看她写字,当场定下春联;不少亲友、朋友、邻居早早就来嘱托,提前预约春联;还有网上的客户,也盼着早点收到春联。这些赶在一块时,她常常要写到半夜凌晨一两点,指尖的墨渍来不及洗净,家中客厅的地上、沙发上、窗台上,早已铺满了写好的大红春联,书法的墨香混着红纸的喜庆,成了她家里独有的“年味风景”。今年春节前夕,宁武县高级中学校特意从她这里订购了二三十副春联,春联的墨香与校园的书香相映,也让更多学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
谷璐摆摊手写春联的故事,还吸引了人民网、忻州网等主流媒体的目光,甚至登上了微博热搜。2024年春节前,她的男友用手机记录下她在宁武街头写春联的模样,视频文案里满是欣赏:“她怎么能那么美,那么闪耀,就像人群中的一束光一样。”2025年1月31日,两人订婚,这份与书法相关的爱情,也成为彼此生活中的温暖注脚。
2023年6月9日,大学毕业后,谷璐到江苏连云港一所高中担任书法教师,目前已任教两年多。在课堂上,她从握笔姿势、笔画顺序教起,让学生感受“横平竖直”的力度,教导学生“以有心学无心,以有法学无法”,鼓励学生在笔墨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她在教学领域也收获颇丰:2024年,她在连云港中小学美术和书法教师专业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连续两年获“七彩语文杯”江苏省中小学生硬笔、软笔书法展示赛“优秀指导老师奖”。她用专业水准助力学生成长,以师者身份传扬书法之美。
谷璐还善于让书法“破圈”,不断拓展书法应用的边界。她精心开发了书签、手提袋、钥匙扣、扇子摆台、相框摆台等书法文创产品,这些物件在她摆摊时随处可见,销量甚至超过了春联。此外,江苏连云港、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山西太原等城市的演唱会还曾找她定制扇子,让她在扇面上题写城市名或歌手名,书法因此走进潮流场景。除了文创与定制,她还会为他人书写婚书、风琴书,让笔墨在不同生活场景中传递温度。
谷璐谈到,学习书法到现在,书写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成为一名书法老师,书写更成为了她一生的功课。高中集训时,她每天清晨6点开始练字,直至深夜两三点才停笔。即便现在担任书法老师,课后她仍坚持每日练字,有时下班到家还会写到深夜。今年暑假,她也是从早上8点就开始练字。她说,“学习书法是很孤独的,但其中的乐趣只有自己能体会,在笔墨的世界里遨游,静心而快乐。”
有人问她,从小到大坚持练字,就没有觉得枯燥的时候吗?谷璐却笑着回应:“日复一日的生活也会有新的惊喜,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在她看来,每一次提笔都是对笔画的调整、对结构的优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收获,因此十分享受练字的每分每秒。她积攒多年的两大罐不能再用的旧毛笔,都曾陪伴她度过无数个练字的日夜,笔锋上的磨损见证着她的成长,笔杆上的温度昭示着她的初心。经过多年深耕,她的书法功底愈发扎实,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她皆能驾驭,笔下的字迹或古朴厚重、或灵动飘逸。不过他自认为最擅长的,还是楷书和行书。
值得一提的是,谷璐曾一天内完成两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书法长卷,体现出扎实的书法基本功。从书法角度来看,作品字体工整,笔画流畅,布局严谨,字迹大小均匀,给人以整齐划一的美感。从艺术风格而言,蓝色的底搭配金色字迹,庄重典雅,尤其是卷末绘制的佛像细腻精美,与经文相得益彰,增添了作品的宗教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谷璐的书法之路,离不开家庭的温暖滋养,其中,爷爷释满航对她的影响尤为深刻。如今家中墙上挂着的“厚德载物”书法作品,便出自释满航之手,笔力浑厚、意蕴深远。释满航已出家二十余年,不仅心怀慈悲,更有着深厚的书法造诣。在他于寺院居住的居室中,墙面挂满了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他认为,书法的真谛在于走向自由的境界、涵养文人的情操。在他看来,练习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打磨,更是对人格的塑造、对精神的淬炼,应当始终以“正流、正道”为准则。
谷璐的两个妹妹受家庭的熏陶,分别从7岁、6岁开始学习书法。父亲认为“小学阶段有更多业余时间,从小练字能打下扎实基础”,全力支持姐妹三人的书法爱好。释满航只要在家就会在旁指导三个孙女练字,每当发现她们笔法、姿势等方面存在不当之处,便及时指出并耐心纠正,助力她们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扎实、端正。目前,在姐妹三人中,谷璐获得的书法荣誉证书数量最多;两个妹妹虽稍晚起步,累计获得的证书加起来也已有七八个,而且她们的作品多次在宁武县文化馆展出。今年7月刚毕业的二妹谷佳,也将在9月前往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就读,她的母亲说:“家里都尊重她的意愿,让她自己选专业,走自己的路”。
这份萦绕在家中的笔墨气息,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一脉相承。据释满航介绍,家族的书法传承已历经200年,“路子正,笔法正,人就正”是家族代代相传的信条。如今,他对三个孙女寄予厚望:他既希望她们能将书法视作终身事业,沉下心坚持走下去,坚信这份坚守终会让她们有所成就;更盼着有朝一日,能带着她们一同走进人民大会堂,让家族延续两百年的书法传承,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发扬光大。
谷璐也怀揣着一个愿望:“让更多人感受书法、了解书法、喜爱书法”。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去年暑假,她曾计划走遍全国摆摊,想把“街头书法”的热闹带到更多地方。但因为暑假时间有限,最终只前往了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江苏连云港三地。即便在陌生城市的市集里,她依旧支起摊位提笔书写。过程中,路人好奇的询问与发自内心的称赞,不仅温暖了她的旅途,更让她愈发坚信:自己所做的,是一件值得坚持的事。
为了让更多人直观感受书法创作的过程,谷璐还创办了自己的视频号,取名“咕噜的书法小屋”,偶尔分享街头摆摊创作的片段,或是在家书法创作的日常,有时还一边创作、一边直播,越来越多的人被她的书法吸引。她发布的视频,搭配上周杰伦《发如雪》《兰亭序》这类中国风歌曲,更有古韵。自2022年11月3日发布第一条作品起,她的配文始终围绕“热爱”和“喜欢”展开,字里行间满是对书法的赤诚:关于热爱,她写道“总要热爱点什么”“把热爱留在自己热爱的事上”“艺术会有瓶颈期,但热爱不会”;关于喜欢,她也有着自己的思考:“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应该是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想成为的人”“当下即是全部,多做让自己喜欢的决定”“只要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算浪费时间”……
从4岁握笔时的抗拒,到24岁落笔时的坚定,谷璐用二十载的时间,成为扎根在讲台授业的专业教师、活跃于街头摆摊的青年书法家。这二十载的时间里,她以笔为媒、与墨相伴,始终用最朴素的方式,书写青春、传承文脉。或许她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却像宣纸上的墨香,清淡却持久,不仅照亮了她自己的生活,也让更多人在快节奏的时代里,停下脚步,感受手写书法带来的平静与温暖。
坚持所爱,初心未改。她将继续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前行,在课堂上培育书法新苗,在街头传递墨香温度,让千年书法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书写新的精彩。正如她书桌上的一个摆台写的那样:“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未来可期”……(刘强)
责编: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