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汾源儿女>>正文

 

人物走笔丨尹卫平:自强不息笑对人生路
2025-09-22 11:21   宁武新闻网

1969年,尹卫平在宁武县涔山乡岔上村出生,当时该村隶属于岔上公社。家人特意为她取名“卫平”,小名“平平”,寄望她一生平安顺遂。

然而,未满周岁时,尹卫平就患上小儿麻痹症,让本该蹒跚学步的年纪变成了漫长的等待,直到四五岁,在父母的脊背、三个哥哥的肩头交替托举下,尹卫平才终于扶着墙,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我在父母和三个哥哥的背上长大”的记忆,是她对童年最深刻的注解。现在每每回忆起来,她十分感谢家人为她付出了太多。

家人给予她的这份温情,成了她对抗命运不公的强大底气,也让她后来始终坚信:身体的局限或许是人生的绊脚石,但绝不是人生的天花板,真正的强者,从不会为深陷困境的自己找沉沦的借口,而是让自己成为自己最坚实的依靠。

1.求学路上的“追光者”:从乡下到城里,以刻苦奠基础

7岁那年,当同龄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时,尹卫平因担心行动不便难以融入和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只能在家门口眼巴巴地望着路上那一个个跳动的身影。“我能跟上他们吗?他们会不会笑话我?”她在心里反复追问,害怕成为他人异样眼光的焦点。父亲看出了她的心思,蹲在她面前说:“平平,想读书就别怕,爹陪你去。”当时父亲担任岔上公社主任,1976年,尹卫平便跟着父亲去到岔上村,开始求学生涯。她在岔上村读完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后,到了第二年开春,因父亲调往春景洼公社,家人一同迁居过去,她便在那里继续完成小学学业。

课堂上的尹卫平,总是坐得最端正、听得最认真的那一个,因为她知道,自己没有多余的时间浪费,只有成绩能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她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学习、刻苦钻研,当同学们课间跑跳嬉戏,她仍坐在座位上翻看课本。只是天阴雨湿、下雪路滑的时候,行动显得更加不便。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她的成绩经常名列前茅,父亲摸着她的头骄傲地说:“我家平平,是块读书的料。”

小学毕业的1981年,东寨中学初一设立两个重点班,尹卫平成功考入。从家到学校大概三四十里,当时她的大嫂在东寨小学任教,她就跟着大嫂一起吃住。入学差不多三周后,学校放秋假。期间,父亲因工作调动前往宁武县农业局,全家一起搬回县城;开学后,她便转入宁武县七一校(宁武县实验小学前身)就读。

初中三年,尹卫平依旧保持着顶尖的成绩,老师夸她“脑子灵、肯下苦功”。初中毕业,升学的十字路口摆在眼前。当地唯一一所高中没有住宿条件,家在官驿路的她,若要就读,每天需往返六七里路;三哥虽在该校就读,但再有一年就毕业,她不愿再给家人增添负担、再让家人为自己奔波。也正是从这时候起,她才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和别人确实不一样,心里随之有了一种沉甸甸的压力。那个夏天,尹卫平把自己关在屋里哭了好几回,最后毅然决然地对父母说:“我不读高中了。”

尹卫平放弃了学业,但没有放弃学习;放弃了高中,却没有放弃人生。她托人借来高中全套课本,在家自学,每天早上6点起床背语文、英语,白天演算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晚上整理笔记、做题。课本上的知识点晦涩难懂,没有老师指导,她就拆分成一个个小问题,等三哥放学向他请教,逐个攻克。这份“不服输”的韧劲,为她后来的人生埋下了珍贵的伏笔。

第二年,也就是1985年,一则招生启事让尹卫平看到了希望——山西省建设厅与太原理工大学合办两年制土木系工民建专业大专班,面向社会招生,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物理。她立刻报名,又以自学的功底参加入学考试,最终脱颖而出,成功叩开了专业学习的大门。她说:“那不仅是一场考试,对我来说,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太原理工大学的两年,尹卫平依旧刻苦用功。工民建专业需要大量的绘图和计算,她每天泡在图书馆和教室里,别人画一张图用3小时,她就用5小时,直到线条流畅、尺寸精准;专业课上,老师讲的施工工艺、结构设计,她都认真记录,反复推演。

2.职场征程的“拓荒者”:从图纸到工地,以专业铸匠心

1987年大专毕业后,尹卫平被分配到宁武县建筑设计院工作。当时,还没有电脑辅助设计(CAD),所有图纸全靠手工绘制,她常常坐在绘图桌前,一画就是一整天,手腕酸了就揉一揉,眼睛花了就滴点眼药水。

90年代初,她主导设计了利民医院背后的两栋宿舍楼,参与了宁武宾馆东楼、西楼的设计。施工期间,她还拄着拐杖到工地查看了几次,如果发现工人对图纸理解有误,就蹲在地上画图解释,直到对方明白为止。这两栋楼建成后,因设计合理、质量过硬,成了当时宁武县的“样板楼”。

1993年1月,因工作表现突出,尹卫平调任宁武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工作,开始跑工地、看现场。“设计图纸是理论上的、是想象中的,去到施工现场有时行不通。我想看看图纸怎么从纸上变成现实。”她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天跟着老师傅跑工地,从地基开挖到主体封顶,从户型布局到结构安全,每一道工序都脚到、眼到。

二十多年里,她跑遍了宁武的大街小巷,从城里到城外,从旧址到新建,从办公楼到宿舍楼,从凤凰大街到人民街,既有宁武县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交通运输局、粮食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小学、人民医院、阳方口镇装卸队,也有新华书店、瑞龙大厦、吉星小区,还有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武县支公司、忻州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宁武分公司、山西宁武大运华盛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几乎所有重要建筑项目都留下了她的足迹。此外,东寨镇和阳方口镇的新建楼房以及乡下多所学校的建设都有她参与监督。

2016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尹卫平于2018年调任宁武县住建局综合服务中心。多年的一线历练让她练就了“火眼金睛”,钢筋型号不对、混凝土配比不准、墙体垂直度偏差,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她依旧每天跑工地、看图纸,还从网上浏览国家最新的建筑政策、行业规范,确保设计方案更加精准、落地可行。“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多,不学习就会落后,必须时刻紧盯行业新政策、新动向。”她常对年轻同事说。

成功源自背后的力量,源自不断的付出。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她还考取了建造师资格证,获评副高级工程师,更入选了山西省发改局评标专家库。深耕工程造价领域,她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精进,多次参与县里的科研评审工作,频繁投身重大项目的招投标与评标环节,提出专业、中肯的意见,在行业内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赢得了同事和甲方的认可,也赢得了同行和社会的尊重。

在国家尚未实施图纸会审制度时,尹卫平就率先在监督工作中提出“公共建筑必须设置无障碍设施”的要求,力推瑞龙大厦建设无障碍通道,即便深知小于10°的坡度要求在施工中会遇阻碍、难以实施,她也始终据理力争。

3.履职为民的“代言人”:从共情到行动,以责任暖人心

“我知道残疾人的苦,所以处处为残疾人着想。”这是尹卫平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正如“自己淋过雨,就总想为别人撑把伞”,她说,正因为自己是残疾人,更能深深体会残疾朋友们的自卑心理和生活难题,所以会尽可能给予他们帮助,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每当有工地岗位需要临时工,她第一时间就想到身边的残疾人,向老板申请,和老板协商,为残疾人引导和争取一份力所能及的工作,贴补家用。有一次,某个办公楼项目需要水电杂工,她想起了家在距离项目工地不远处的残疾人王师傅,便找到项目老板,介绍说:“王师傅懂点水电技术,因身体不便找不到工作,给他一个机会,他肯定能干好。”老板被她的这份精神打动,同意录用王师傅。月底领到工资的王师傅,对尹卫平感激不尽:“尹工,谢谢你让我能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而这样的故事多次上演。

除了推荐就业,尹卫平还通过宁武县残疾人联合会,帮行动不便的残疾人申请轮椅、助行器,到医院做残疾鉴定、办理残疾证。2013年的一次下乡途中,乘车行至半路,看到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在过马路,想要弯腰拾起掉在地上的帽子,却因身体僵硬始终够不着。她一瞬间不由自主、感同身受,和司机说停车下去看看,快步走到老人身边,帮助老人捡起帽子、过了马路。此外,在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她先后通过各种渠道捐款,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

2011年6月的一天,一通来自宁武县政协委员会办公室的电话,意外为她打开了履职为民的新窗口。“你好,住建局,你找谁?”她习惯性地问。电话那头传来工作人员的声音:“请问是尹卫平吗?我们想推荐你作为第八届宁武县政协委员候选人,愿意的话,下午先来办公室填表。”尹卫平愣住了,毕竟她从没想过自己能成为政协委员。

成为政协委员后,尹卫平迅速进入角色,走访宁武县的各个社区,调研残疾人的生活需求、城市建设的短板,并与宁武县残疾人联合会历任理事长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参与各类相关活动,把残疾人的心声记在心里,用专业为残疾人的权益“保驾护航”。此后,她又接连当选第九届、第十届宁武县政协委员,提出了“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区无障碍设施”等多个提案,每一条都切中痛点,推动了宁武县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2017年,忻州市人大常委会在住建领域选拔山西省人大代表,要求“业务过硬、党外人士、女性”,尹卫平正好符合。经过推荐、考察、选举等一系列程序,2018年,她当选为第十三届山西省人大代表。从县政协委员到省人大代表,舞台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她依然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许多与关注残疾事业有关的“金点子”,比如根据残疾人身体情况,为残疾人设计C5驾驶证,享有平等的出行权;反映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不全,形成详细的调研报告;呼吁规范城市盲道设计,解决占道导致盲道中断、无法行走的问题……每一条建议背后,都是她对“残疾人之苦”的感同身受,更是对“让残疾人走出自卑”的郑重承诺。

4.退休后的“忙碌人”:从工作到烟火,以热爱而坚守

2023年11月,尹卫平退休,同事们笑着对她说:“尹工,你终于可以歇歇了。”然而她并没有真正“闲下来”。以前忙于工作,东奔西跑,她对家里自顾不暇,亏欠太多,吃饭“随便对付一口”成了常态;现在,她每天跟着手机视频学做饭,比如蒸包子、炖排骨、压莜面河捞。看着丈夫和孩子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她说:“以前总说没时间,现在才发现,柴米油盐中也能收获别样的成就感。”

除了做饭,她还养成了听中医养生音频的习惯,把学到的养生知识分享给家人和朋友;每天早晚的新闻直播间,她雷打不动准时收看,说:“专业东西不能放,还得继续学习、与时俱进,不能因为退休了,就和社会脱节。”

她更放不下深耕半生的专业,电话依旧经常响起。有建筑公司请她列席项目评审,有惯熟的人找她帮忙设计小二层、小三层建筑,还有年轻同事向她请教专业问题。她不仅拿着图纸标出问题,有时还亲自到工地指导整改。大家都说“找尹工放心,她做事踏实、负责”。

今年56岁的尹卫平,依然从容自信、神采奕奕。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眼神明亮而坚定,整体给人一种温和且沉稳、干练又亲和的精神气质,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便退休,她仍在以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还总说退休后的时间不够用,忙着别人看不见的琐事。

5.结语

从“背上长大”的残疾孩童,到自学成才的大专身份;从手工绘图的设计师,到跑遍工地的监督员;从为民发声的政协委员,到履职尽责的省人大代表——尹卫平的人生轨迹里,没有“认命”的消极,只有“较劲”的坚韧。她不仅用一技之长实现了自我价值,更以共情之心温暖了同路的人。2019年9月,她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山西省自强模范”称号。

熟悉尹卫平的人都知道,她是个性格要强的人,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全力做到最好,平日里对自己的要求也一直很高,总想时时处处、方方面面为自己树立一种自信。面对自身缺陷,她坦诚说道“事实上存在的东西,你总是想着逃避是逃避不了的,不如笑着面对。”这句话,是她对自己的总结,更是对无数残疾人的启示。正是敢于这份直面现实的通透,让她始终保持阳光心态。

尹卫平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励志故事,更折射出时代的温度共情:家人的守护、社会的包容、政策的支持,为残疾人的成长提供了土壤;而她自身的坚韧、执着、善良,又让这份温暖传递得更远。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命运或许会给我们关上一扇门,但只要我们足够自强,就一定能为自己打开一扇窗,而窗外是更广阔的天空,是更精彩的未来。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所谓强者,从来不是没有困境,而是在困境中选择向阳而生;所谓价值,从来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在照亮自己时,也为他人撑起一片天。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厚度,从来不由身体的健全与否定义。即使身残志坚,只要自强不息,依然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演绎励志的人生。(刘强)


责编: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