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至《公冶长篇第五》5.21,“宁武子”这一人物的出现引人深思。“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此章通过评价卫国大夫宁武子(姬姓,名俞)的处世哲学,强调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精神。在政治清明时,他展现才智辅政;在世道昏暗时,他韬光养晦,藏拙守志。这种“愚”并非真正的愚钝,而是深藏不露的智慧。有史佐证:宁武子是卫文公、卫成公时期的贤臣。《左传》记载他在卫成公流亡期间,以智谋促成卫成公复位,并最终因直言进谏被晋国囚禁,仍坚持其忠。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考证:“武子仕卫,当文公、成公之时。文公有道,而武子辅之成其道;成公无道,而武子辅之不失其国。”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品格被孔子赞为“愚不可及”。
《论语》中的孔子周游列国时所到的卫国大概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濮阳市及淇县,与三晋母亲河汾河的发源地——晋西北宁武县远隔千里,似无甚瓜葛。查“宁武”地名的由来,有历史渊源的普遍说法是,宁武县名源于北魏时期设置的广宁、神武二郡。唐朝时设立宁武郡,取“广宁”“神武”二郡名称中的“宁”“武”二字组合而成,寓意“宁息武事、渴望和平”。又有记载:“元大德五年(1301年)建宁武屯,明成化四年(1468年)置宁武关,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宁武府。”其后,地名沿革延续至今。似乎,这两种起源之说已成定论,然而,换一个视角,思路拐个弯儿,打开另一幅历史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会不会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盛宴的铺陈?
大唐盛世繁华,万千景象。于是,议在娄烦重镇设置一郡。初取“广宁”“神武”二郡各一字,合为“宁武”,倒也“广宁神武,安宁息武,咸宁偃武”之义盎然。不过,历史长河的千年冲刷,有时会使一些文化的斑斓如宝石般暗自熠熠。宁武地名在历经沧桑中被赋予的新意,在凤凰涅槃中得以重生,无疑将《论语》中的“宁武”与古往今来的“宁武”,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联系在了一起。
先说周遇吉。写周遇吉的古戏首推《宁武关》,而写过宁武关战事的历代大家,从边大绶的《虎口余生》到《铁冠图》,从曹寅的昆曲《表忠记》到曲润海先生改编的现代北路梆子名剧《宁武关》,在这些作品中,对孤勇独忠的周遇吉的性格塑造,皆闪现有《论语》里“宁武子”刚柔并济的风骨。周遇吉在明亡在即之时,死守宁武关,与当年“宁武子”力佑卫成公何其相似;城破之时,他被乱箭射杀,或有人讥其“愚忠愚孝”,甚或“愚不可及”,但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壮举,确实够得上“宁武子”的称谓。至今道来,其忠肝义胆,彪炳史册。而其“愚不可及”,并非后来演绎为成语所形容的“愚到极致”,恰恰相反,周遇吉陷死地而竭命尽忠,实为大智若愚,谁人能及,因此为后世传颂。一本《宁武关》,唱红大江南北,一关宁武,遂名动华夏。一而再,再而三,三至无穷。直至今日,宁武关下,上演了无数场饱含家国情怀的忠勇之戏,涌现了无数个富有赤胆忠魂的热血“宁武子”,诸如降伏水患的治水始祖汾神台骀、净土宗始祖东晋高僧慧远大师、汉代著名女文学家班婕妤、早年参加同盟会的丁致中、南桂馨,30年代囊括全国网球单打、双打冠军,为宁武和山西人民争得殊荣的王春菁、王春葳姐妹,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创造“劳武结合”的特等民兵英雄张初元、独创“军火田”的特等民兵英雄邢四娃……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一批批汾源儿女敢教山河焕新颜;三十年治汾伟业,让千里汾河“一泓清水入黄河”;七十六年与伟大祖国风雨同舟,砥砺前行。宁武儿女“邦有道则知”,宁武这块“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愈发璀璨夺目;宁武人勤劳勇敢的民风、戆直方正的秉性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宁武子实诚厚道、豪放豁达的风范充满亲和力。
其实,名著《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赞荀攸的话很能说明宁武人作为“宁武子”的品质特征:“公达(荀攸,字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子不能过也。”可见,“宁武子”平时不露锋芒,将才能尽量掩藏,始终表现得谦卑、低调,但内心中仍坚持自己的原则。有人说,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方”与“圆”的运动,该方时则方,该圆时则圆。宁武人中的许多“宁武子”,在可歌可泣的年代可圈可点,在如切如磋的时光里如慕如倾。坚持内方外圆之道,往往能立于不败之地。
大凡地名,或取诸山川形胜,或取诸人文掌故,或以名言见称,或以传奇称道。而若能在取名时沁入点滴古典意蕴,浸润些许经论精髓,“文化有根,文明有源”,这样的探究,也许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开展不无裨益——这篇题为“《论语》中的宁武”的读书札记,初衷亦怀此义。“宁武子”这一人物虽只在《论语》中出现过一次,而晋西北宁武县的“宁武子”们却在历史的舞台上、新时代的画卷里,为“宁武”这个地名的历久弥新沉淀了更多厚重,注入了恒久的鲜活。也许,当年起名“宁武”的那些硕学鸿儒、朝堂君臣们,遥望三关重镇,一边企盼和平之光的永久照拂,一边手捧《论语》,正与“宁武子”三字神交目接,电光石火间,“宁武”这个地名(或郡名、关名)便在历史的天空中永久定格。千年岁月里,宁武“偃武崇文”,而今,已成为世界人民心目中共同的期待。
责编: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