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宁武图书馆的不解书缘
付彦云
在我的记忆里,图书馆不仅是美好的精神世界,还是绝佳的避难场所。
1977年,我12岁。不知是天生稀松邋遢,还是后天发育不良,已读六年级的我,个头还不到一米五,在学校里经常受不爱学习的大个子同学的戏弄,我的内心孤独无助。有一天下午,他们又尾随我紧追不舍,情急之下,我一头扎进了鼓楼旁的宁武文化馆里的图书阅览室。当他们闯进来时,我鸵鸟样细长的脖子已埋入书的扉页中,不可自拔,对他等的到来,好像浑然不觉。图书阅览室,有不多的几个读者,皆低头埋首,专注于书;有一排排的书,睁大着眼睛,注视着这几个不速之客;更为神奇的是,有一股充盈室内的静气,使人凝神,使人噤声,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人瞬间定格。果不其然,对书无趣,对有书护卫的我无可奈何,他们只好悻悻然悄悄地退去。从此,我便成了宁武文化馆图书阅览室的常客、熟客,以书为友的“铁粉”。我记得,管理图书的老先生姓谢,我叫老人家“老谢大爷”;我记得,老谢大爷每到天色已晚,将要关室之时,总是笑眯眯地说:小同学,把书拿回去读吧,我相信你,明天会拿来的;我记得,老谢大爷为了表扬我总是第二天准时把书奉还的诚实,破例打开通往鼓楼之内的一侧小门,让我第一次登临宁武鼓楼。我小小的脚板踏着吱吱作响的楼梯旧木板,来到二楼。老谢大爷指着落满尘土、古漆斑驳的厚重的八大柜,神秘兮兮地告诉我:这里头放着佛界至宝《宁武大藏经》;我还记得,当我手抚冰凉透古的城楼女墙往下俯视时,老谢大爷对我说,不要看底下人流不息,熙熙攘攘,其实古往今来穿行而过者不过二人,一人为名,一人为利。他让我再往远看,远处山峦连绵起伏,他说,书里描写的世界就在山的那头;我也记得,当我把从图书室里借阅的《牡丹亭记》《桃花扇》经我手工工整整抄在好几本笔记本上并呈给老谢大爷看时,他的眼角闪现的泪花。后来我才知道,老谢大爷名叫谢沛霖,是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宁武剧团重写《宁武关》剧本的执笔者。
1980年,我念高中。宁武文化馆里的图书阅览室(后来成为图书馆)离宁武中学几百米远。由于少年时的不离不弃,我对宁武图书馆情有独钟,我常常在其中流连忘返,我也每每在图书工作人员立在门外马路畔的报栏前浏览新闻,阅读好文,习惯于拿一小本,将一段段美文佳句摘录其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我高中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直至今日。有一次,我正在报栏前摘抄文章,肩头被一大手轻轻一拍,我扭头一看,我念初中时的班主任蔡兴宽老师一边点头,一边露出欣慰的笑容。2023年夏季,我在回忻州探母的火车上,又遇已八十多岁的蔡老师。归途中,他饶有兴致地和我忆起了四十多年前我在文化馆图书阅览室门口报栏前孜孜读报的情景,师生二人还感往事历历在目,其乐融融连心。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宁武鼓楼见证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又凭临世纪之交的百年巨变,并亲眼目睹了宁武三馆(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馆)从古关旧街迁往了繁华东城。尤其是2012年9月里的一天,当隆隆的铲车将宁武三馆旧址夷为平地,后辟为停车场时,我的心久久为之颤动。书市萧萧,红尘滚滚,图书馆的命运又将如何?
2021年春日的一天,我来到了位于东城区的图书馆。新建的图书馆,开放的阅览室犹如一本本书打开了封面,鱼贯而入的人们悄无声息地潜游在书籍的海洋里。整洁优美的环境,质雅形美的配置,平添了悦读的兴趣,而经常不断的各种演讲诵读和定期开展的主题读书会更是激发着少年儿童对书的热爱。身为“三八红旗手”、县政协委员,已担任图书馆长十多年的王桂萍老师更是如一只穿梭于读者花丛的勤劳的蜜蜂,不懈努力的工作,不辞劳苦的奔走,体力与智慧的双向奉献,继承与发展的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管理,使这座县级图书馆散发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气息,闪耀着环球现代人文的光辉。如今的宁武县图书馆:藏书室信息海量,捐书者功德无量,读书人汲取力量,一批批少年儿童从这里开始了对人生之路的精心丈量,而宁武县图书馆锚定目标,“咬定青山不放松”,那就是阅读穷其一生虽然有量,但一个人一旦毕其一生热爱阅读,幸甚至甚,前途不可估量。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宁武图书馆已在打造全省县级一流图书馆,夯实三关重镇文化大厦之基的前行之路上,勇毅前行,屡创佳绩。在全国县级图书馆评优 和省市图书馆晋级上档上,与时俱进,一路领先。正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回顾我半世人生路,一生爱朗诵,感慨良多。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八、九岁的我,即以拿腔捏调的宁武普通话成了孩子们眼中“会咬京”的人;至三年级时,南梅香老师将我推上七一校操场上的土垒高台,让我面对全校师生讲雷锋叔叔的故事开始,阅读便在我的成长之路上一以贯之。在1983年的夏季,当时已高中毕业的我,踟蹰街头时听见小喇叭里传出了“宁武人民广播站”的广播之声,久而久之,我听到的是广播匣子里的《宁武新闻》只有一个女声,并无男声。于是,年轻而好胜的我毛遂自荐,后几经面试,几月试播,逐步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宁武人民广播站从此又恢复了男女对播。至今我从事播音工作已四十二年。幸运的是,我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即选择并走上了自己热爱的播音岗位,我以青春韶华半世光阴满足着我的所爱,诵读着我的所历,实践着播音的艺术,享受着终生阅读的快乐。如今,已到花甲之年的我,还常常被邀主持节目或担任我县图书馆演讲诵读和馆内各种读书活动的评委老师、主持嘉宾。无声的书籍通过朗读,精彩地再现了斑斓的世象;惟有汉字才有的“平上去入”四声美韵,谱写了一曲曲让听众陶醉,令孩子们惊羡的动人心弦的阅读之歌。
阅读,是认识世界的金钥匙;阅读,是提升自信的动力泵;阅读,就是要张开嘴巴,发出洪亮动听的声音,声情并茂,以情传声;阅读,就是要书不离手,念不离口,口为心声,久久为功。十几年,甚而几十年下来,你终究会口吐莲花,笔成锦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在阅读中逐步吸纳消化,为我所用,现代文学中外名著的旷世才情在阅读中渐渐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滋养,助我升华。
宁武,一座被阅读声声唤醒了的美丽山城,一座由汉字方块砌就的文化之城。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当你走进宁武关城里任何一处似宁武图书馆般书香弥漫的场所,聆听宁武乡村校园处处可闻的诵读之声时,你会深切的感受到,其中,那些全身心投入阅读的小小身影格外袭人,那喝着汾源水长大了的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如泉水般叮咚,似管涔山中林涛阵阵,春潮滚滚,催小苗茁壮,云杉竞长。你看,即便是那一片片高大挺拔的华北落叶松林,也会随着阅读的声浪,张开那大海般辽阔的胸襟,以满地的金色,回应这震古烁今的天籁之音。
注:此文为宁武县“培育读书风尚 建设书香宁武”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作品。
责编:闫凤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