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明朝史话
2018-11-01 16:41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六、开互市惠及宁武人

明朝中期以后,宁武变成其北疆的门户,从宁武北上400里,即是蒙古大草原――当时蒙古人纵横驰骋的地方。蒙古地方水肥草美,但出产单一,除牲畜外,别无物产,由于历史的原因,蒙人生产技术落后,只知放牧而不从事农业、手工业,所以生产、生活资料极其贫乏。牧民生活水平低下,只能勉强温饱而己。蒙人要获取更丰富更多样的生产生活资料,只有与汉人进行物资交易。虽然明朝前期,蒙人曾多次提出明蒙通商贸易、互通有无的请求,但都遭到明朝方面的严词拒绝,因此,蒙人南侵,掠夺资财的事连年不断。

成化十四年(1478年),东蒙古大汗满都鲁去世,巴图蒙克继位,史称达延汉(约1464―1532年)明朝人称之为“小王子”。1480年,16岁的小王子亲政,这时的他已是一个精于骑射的勇敢青年。两年后,他即率兵入侵偏关,第二年又打破杨勉堡,再次掠夺了偏关城。以后的岁月里,小王子入侵掠夺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从弘治十四年(1501年)到嘉靖七年(1528年)的28年时间里,先后入侵晋北十次之多,深入到偏关、河曲、大同、平鲁、宁武、宁化、忻州、定襄等地,掠夺资材,杀害民众,不可计数。

小王子死后,其子济农、孙子俺答发扬光大了他的掠夺精神,并为其丑恶行为做出了狡辩,称其南侵是为了蒙古民众的生存而做出的冒险选择,如果明朝皇帝准其互市贸易,则掠夺即可停止。但他们的请求遭到了明朝方面的拒绝,于是抢掠行动便年年进行,最多时一年抢了六次。

俺答后来成了东蒙古部落的首领,其抢掠的行动更是变本加厉,他带着部队曾经南下太原,深入到潞安府(今长治市)一带,正南方打到平阳府(今临汾市),有一次甚至打到北京附近,将京郊地区狠狠抢了一把。

俺答曾经很明白地告诉明朝皇帝:我的抢掠只为解决蒙古人的生活必需品,若能开关互市,咱们双方便相安无事,如果拒绝,则抢掠不可避免。但嘉靖皇帝自恃中华大国之主,怎能屈从于一个境外少数民族,他不但不与蒙人对话,更不允许开关互市,于是明蒙之间的摩擦便日益加剧。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去世,隆庆帝即位。隆庆皇帝受过正统儒家教育,性情温和,不多讲话,对能干的大臣万般信任和依赖,恰好这时朝中又有能干、强硬、务实的高拱和稳健、谨慎、有深谋远虑的大政治家张居正等一拨干才,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

在高、张二位宰相主持朝政期间,明蒙双方的关系出现戏剧性的变化――隆庆初年,朝廷派出了一个很有谋略、能力极强且功高名重的王崇古(山西蒲州人),总督宣化、大同、山西军务,并管理对蒙外交事务,又派出了机智的大同巡抚方逢时、稳健的宣化巡抚吴兑等一批有能力有远见的官员,去管理北疆的对蒙事务。这些人在朝廷的正确决策下,采取巧妙的策略,使俺达收敛本性,不再抢掠,与明朝修好关系,后来竟然归顺了明朝,双方“和平共处”。

而就是在这一时期,蒙古草原上也出现了一位持相同意见的、同样具有远见卓识的女政治家――钟金哈屯,汉人尊称她为“三娘子”,因为他是俺答的第三个娘子。

三娘子是蒙古贵族的女儿,天生丽质,爱读书,善骑射,性格豪爽,明达事理,且有着男人不及的远见卓识和政治目光。她嫁给俺答后,深受宠爱,在共同生活中,三娘子表现出非凡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办事能力,往往使俺答都自愧不如。因此,俺答便依靠她来处理朝政和外交事务,三娘子便极力劝说俺答停止抢掠,与明朝修好,争取通商互市,以满足蒙人的生产、生活需要,稳定蒙古和乐的政治局面。她还与明朝派往边境地区的军政大员保持密切的私人友好交往,成功地化解了多次边境冲突和不友好事态。

看到和平解决明蒙关系的时机渐渐成熟,王崇古上疏皇帝请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家属及部下授以高低不等的官职,允许通商互市。经大臣们讨论通过后,隆庆帝于五年(1570年)三月下诏,批准王崇古的奏请,封俺答为“顺义王”,在长城沿线设互市口岸,并制定交易、纳税和款待蒙人的办法。自此,困扰明朝二百多年的边境问题得以和平解决,此后的四十多年里,双方边境安宁,边民互市,老百姓各得其乐,王崇古和三娘子的功劳永远为后人所铭记(王后来升任兵部尚书,三娘子在俺答去世后,继续为明蒙友好出力献策,后于1613年病逝,蒙古人将其安葬在著名的美岱召内,明政府曾派人致祭,以表彰她对明蒙和解做出的巨大贡献)。

当时,山西镇(驻宁武)的互市口岸设在偏关红门市口,每半月交易一次,到时,由岢岚道主持交易事务,山西镇派兵维持秩序,会场设有交易厅、纳税厅、接待厅,蒙地进口的为马牛羊驼及皮毛制品,汉地出口的为粮食、布匹、茶酒、铁木工具以及针头线脑等日用品。交易完成,先纳税,再吃喝,蒙古人酒醉饭饱之后,骑马北归,汉人也收获颇多,双方互惠,各得其利。

宁武因就近偏关,所以当地商人也积极参与互市,有些精明的商人远从江浙一带贩运丝绸,从河北、晋南贩运棉花、布匹,去与蒙人做买卖,几年下来,赚得盆满钵盈。互市也促进了宁武的手工业发展,当时宁武城内的手工艺人主要有:木匠、泥瓦匠、生铁匠(铸工)、熟铁匠(锻工)、银匠、锡匠(做酒具、供具)、弓箭匠、骑鞍匠、毡匠、绳匠、皮匠、地毯匠、纸匠、石匠、钉鞋匠、钉掌匠、酿酒师、酿醋师、糕点师(饼匠)等,上述各色手艺人也拿出各自的产品参与互市,形成了一次商业交换的高潮。宁武人也由此接触了蒙古人,为后来清朝时的“宁商走口外”开了先河――清朝时的宁武人,把生意做到包头、归化(呼和浩特)甚至更远的中俄蒙交界的海拉尔城,形成又一次出口经商的大潮,造就了一批富有的商人,促进了宁武的经济发展,也为宁武以后的社会风气带来不小的变化。明蒙互市促进了宁武商业、手工业的发展,使宁武这个当时的边疆城市享尽“近边之利”,且为宁武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清朝时,宁武又设为府城,商业手工业更趋完善发达,以至城内人多经商、学手艺,而不治农事,宁武城变成一座商业城、手工业城。这一传统一直保持到解放以后,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宁武城内市民仍以商业、手工业为生。后来实行计划经济,宁武城内的居民全变成“市民户”――享受国家招工、参军、升学的优惠待遇,这在全省也是唯一的一个县级城市。从这个意义上讲,明蒙互市的好处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