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明朝史话
2018-10-31 10:23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五、 延安侯扩建宁化城

宁武县不大,但却有两个城,一个是现在的宁武县城,一个是县城西南50公里处建在汾河岸边的宁化城。

宁化城的历史比宁武城早得多。汉朝时,宁化即为太原郡汾阳县属地,后来北魏、北周、隋时皆为军事重地,派兵屯守。隋朝时,在宁化建汾阳宫(下行宫)、在天池建上行宫,上下行宫相连构成一个宏大的旅游建筑群。北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立为宁化军,在隋炀帝行宫基础上“廊而筑之”为城。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立为宁化州,元朝至元三年(1337年)改为宁化巡检司,隶属管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仍设宁化巡检司,由山西都指挥常守道领兵驻守,当时拆去旧城的南部,向东依山势增筑新城,周长二里196步。

洪武五年,明初开国将领、延安侯唐宗胜被贬到宁化。与当时宁化千户(千户所首领)唐成一起又一次扩建宁化城,这在宁化历史上是一件大事。

唐宗胜,安徽凤阳人,是朱元璋的同乡,出身贫苦农家,18岁随朱元璋起兵,身经百战,功劳卓著。明朝建立后论功封赏,他被封为“延安侯”,在武将中也是地位显赫的一员。后来,朱元璋逐步收拾这些开国将领――怕他们位高权重,不好控制,危及后代儿孙。恰好唐宗胜自己也不检点,私用了公有马车,被朱元璋扣上“贪占公物,腐化堕落”的罪名。发配到边远的宁化去剿匪。当时芦芽山中盘踞着元朝宗室“四大王”一伙,他们勾结静乐县的土匪,占山为王,骚扰官府,祸害百姓,毁坏庙宇,无恶不作。唐宗胜是何等人物,到宁化后只带了一、二百人,便把这伙人打得死的死、逃的逃、俘虏的俘虏,三下五除二便摆平了这件事。

之后,他便带领唐成与士兵、工匠一起在宁化城掀起空前规模的城防建设。他自己亲自设计、监督施工,将原来的城墙增高为三丈一尺,城东、南、北面挖战壕,深一丈,西、南、北设城门(南北为重门),建城楼9座,城内建千户所衙门、军械库、城隍庙、马神庙、土地庙、仓库、造作坊等,城外建厉坛,东南2里处建教场,用来操练兵丁。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恢复了唐宗胜的爵位,调他到浙江去平息叛乱。

万历十四年(1586年)以后,宁化城的建设达到空前绝后的规模,原先的土夯城墙都用巨砖包裹起来,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仍然十分坚固的模样。城内街巷严整,错落有序,凡城市应有的衙署、寺庙、戏台、仓廒、作坊一应俱全――宁化变成一座美仑美奂的山中小城。

明朝驻军之所以要精心构筑宁化城,是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的。宁化位于汾河川的峡谷地带,当时那咆哮如雷的汾河水是阻碍敌军的天然屏障,汾河至宁化忽然收窄,两岸高山壁立,中间一水奔腾,是天然的防守要地。在此筑城驻兵,便可阻止北来的敌军长驱南下,经静乐、娄烦入侵太原城。宁化北有北屯、头马营、二马营、三马营、东寨,南有南屯、教场、虸坊庙(屯粮草处)、川胡屯等村寨,可以组成联防体系,抵挡北方来的进犯者,东西两翼有东、中、西马坊等村寨,可以养马,供给军用。

这样以宁化为中心,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守体系,有效地阻止北方敌军南下的路线,保卫太原和晋中一带的安全。

城防建筑完工之后,城内的市政建设也逐步完成。城内由北向南依次建有望德楼、文昌阁、奎星楼。望德楼高三层,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因其建在高山上,更显得飞跃凌空,气势非凡。站在楼上远望,百里汾河如带,万亩山林苍翠,芦芽山没入云中,此楼除有壮观感外,还有登高瞭望敌情的作用。

文昌阁,祀文昌公;奎星楼,祀奎星(魁星)。二者都是主文运昌盛的神。宁化虽为军镇,历史上也是以“尚武”为主,自然对文化教育有所忽视,主事者在城中建这两座神庙,其深远意义不言自明,那就是希望借助神的力量来扶助宁化城的文教事业,以使文化发达,人才辈出。宁化人也没有辜负建庙者的良苦用心,借助神的保佑,人的奋斗,明代的宁化城内人才辈出――嘉靖、万历年间,当地千户(驻军首长)潘政的孙子潘高、潘文双双考中进士,他们的儿子潘云祥、潘云翼又都双双进士及第。父子四人历任地方和中央政府的官员,都能清正廉明,为民做主,刚正不阿,正气凛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日后他们的后代在宁化南街上建“十八登科坊” (木结构牌坊)一座,以表现其家族的荣耀,并鼓励后人向他们学习。另有宁化牛心会人邱茂华,崇祯四年(1631年)殿试考中第三甲第152名,赐同进士出身,官至河北真定府知府。除上述五位进士外,明代宁化还出了文举潘云从(潘文次子)、武进士潘龙麟、武举邱光润、武举李登场等人才。明代以后,清朝、民国乃至解放以后,宁化人都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许多学有所长的读书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宁化城内王姓教育世家的后代中还出了一位宁武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王福华。

明朝时,宁化城内还建造了许多寺庙,较大者有关帝庙、圣寿寺、万佛洞,小的有龙王庙、娘娘庙、夫子庙、泰山庙、财神庙、土地庙等20余座。关帝庙是宁化城内的大庙,由山门、正殿(供关羽像)、东西配殿构成,庙内古树参天,气象森严,大殿悬牌匾两块,分别为“武圣大成”和“浩然正气”。此庙建在千户所衙前,充分体现了当时宁化城的“武将崇拜”思想和当地的尚武精神。宁化城西汾河岸边的万佛洞,是宁武县境内唯一的石窟造像,建于明万历十九年――二十四年间,由高僧妙峰法师督造。

在唐宗胜及其后的历任官员领导下,方圆只有四里的宁化城,明代时经济也十分发达,城内两条主要街道上商户一家挨一家,有经营百货布匹的,有经营旅店业的,有经营饮食业的,甚至还有南方人开的专营宣纸、湖笔的文房四宝商店,此外还有许多手工业作坊,如铁匠、钉掌、铸造、木泥工、酒坊、油坊、酿醋坊等(据说如今驰名全国的太原宁化府醋其源本出自宁化城)。除此之外,遍布宁化城中的便是高低错落的四合院民居,里面居住着本地土著百姓,他们或耕作田地,或种植蔬菜(自食或供军用),或培植果园,因为有北面100里外宁武关的庇护,这里的百姓都过着相对安逸而平静的生活。高山、汾河、森林、田地、果园,构成这里静谧而和谐的自然生活。这样的生存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朝末年。清雍正三年设宁武府,辖宁武县,才撤去“宁化巡检司”的建置,将其并入宁武县,宁化至此结束了其历史重镇的使命,变成宁武县下属的一个村庄。(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