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明朝史话
2018-10-29 09:48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三、宁武关的军事防御体系

宁武关城筑好以后,城周的屯堡亦陆续建成,它们都隶属于宁武关管辖,并和关城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西接偏头,东连雁门,可以有效地保护宁武关南部地区的安宁。现择其要者介绍于后:

有驿站一处:为位于关城西南五十里处的闹泥驿(今滩泥沟村)。为本关联络与忻州、太原等地的信息和官员往来交通而设。

有军堡十五座:关城东部为大河堡、阳房堡(阳方口)、朔宁堡;北为神池堡、大水口堡、利民堡;西北为黄花岭堡、土棚堡、严备镇堡、义井堡;西为宁文堡、二马营堡;西南为宁化所、西镇堡(三马营);东南为玄岗堡(轩岗)。

宁文堡:正德十年(1515年)建,位子西关城西北方的山岗上,堡墙周方322丈,高1.8丈。内建有官厅一座,营房五十间,堡门一座,门洞顶上有阁楼,外有吊桥。装备有大炮等武器,堡外半里有西梁墩。宁文堡地势高峻,北与西梁山相接,向西可与苗家庄(今苗庄)、分水岭、棋盘墩、长梁至二马营互相传递军情、信息。万历年中,巡抚郭光复砌石。

大河堡:位于东关外一里处之大河堡村,西与教场相邻。为关城东部的辅助军堡。

阳房口堡:弘治十一年(1498年)建,位于现阳方口村。内建有厅房二座,营房五十八间,粮仓二十六间,草场一处,楼铺六间。开南北两座堡门,堡门上建有二层敌楼,另设更铺四间。

朔宁堡:东距宁武城三十里。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有官厅一座,营房五十四间,门一,望楼三,角楼四。

二马营堡:在县西南七十里,正德元年(1506年)建,有官厅一座,营房五十间,门一,上有楼。

黄花岭堡:正德九年(1514年)建,有官厅一座,营房十间。

义井堡:有堡门一座,壕堑一条。装备的炮火射程可达到十余里。堡的西面有水量不大的山泉。

大水口堡: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有官厅一座,营房五十间。

利民堡: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都御使秦宏修筑城墙,建成军堡。明正德年间,宁武守备赵光进行了扩建。嘉靖二十八年,都御使陈讲提议,在这里设立守备,并由守备专职管理。当时,城墙总长五百八十步,高二丈七尺,女儿墙高六尺,有垛口六百五十处,更铺七处,壕堑二条。在堡城的西面和南面各建有城门一座,并设有吊桥。城内有守备衙、粮仓、草场,城外有教场。后来,都御使曾铣又添置营房四百间。

神池堡:成化十五年(1479年)建。嘉靖十八年(1539年),都御史陈讲、兵备副使王镐增筑新城,设守备一员,嘉靖十九年设中路参将,改守备驻于利民堡;二十一年参将移代州;仍设守备。城周围五里四十步,高二丈,垛口高五尺,城门四座,有壕堑,更铺一十四座,内有都察院、兵备府,仓廒十五间,草场一处,营房二千三百二十二间。

土棚堡: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建,内有官厅二所,营房六十间,粮仓一百二十间,草场一处,壕堑一条,营门两座。装备炮火,向西可达到留海、小辛庄,向北可达到严备镇堡,向南可达到土棚墩、义井堡。

盘道梁堡:盘道梁堡在关城东北六十里处的朔州、宁武交界处。有新旧两堡。旧堡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修,其位置在内长城边墙北侧。万历二十三年,因旧堡地势低洼,改筑新堡于边内。新城又名“金汤城”,在盘道梁山上一小盆地内,北距内长城5 0米,基本呈正方形,每边长约0.5公里,土墙底宽约4米。有四门,城外南山顶上建有砖砌毛笔头状建筑,高约五米,城西有半月形蓄水土池,长约3 0米,最大半径1 0余米,号称“铁笔铜砚”。

[据考,盘道梁即宋时土蹬砦,其名出现很早,东魏武定元年(543年),高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戍,东至土墱,即此地。北宋雍熙三年(986年),契丹寇代州,张齐贤却之,乃北走,齐贤先伏步卒2000名于土蹬掩击之,契丹大败,亦为此地。]

宁化所: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宁化巡检司,以山西都指挥常守道领军驻守,拆去旧城之南面,东接山势筑城,周围二里196步。洪武五年,延安侯唐宗胜、千户唐成继续修筑,建楼垛、公署、兵舍等。洪武十一年,改置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岁久城圮。嘉靖十六年(1537年),千户潘承爵重加修葺为城高三丈一尺,东南北有壕,西南北有门,南北为重门,城楼九座,更铺十三处,关北有门有楼,南关有门。城内建有千户所衙、吏目厅、军器库、城隍庙、武安王庙、马神庙、土地庙等,厉坛在城北二里,演武教场在城东,旗纛庙在城后。另有仓廒三处,造作局一处。所属土堡八处:南平、川湖屯、石家庄、榆会、石坝、大峪、石佛、灰窑沟。山寨十二处:尖山、马头、盆子、阳房、吴家沟、吴家屯、细腰、小横沟、牛心会、三岔、葱园、赵家沟。

护城墩:在城北华盖山上,共二层,为砖砌中空碉楼。高七丈,周围二十八丈,顶部建砖楼三层,内券洞五十八孔。登上此墩,天晴可观察到阳方口、朔州的敌情,向西可瞭望分水岭,为关城北方的重要墩口,对保卫关城有重要作用。

东梁墩:位于东关北面的山岗上,总高三丈三尺,全部为砖包。底座周长二十丈,券有洞门。上建砖楼一座,为保护东关城而设。

西梁墩:位于西关北面的山岗上,总高三丈四尺,全部为砖包。底座周长二十二丈,券有洞门。上建砖楼一座,为保护西关城而设。

长城是宁武关城的外围建筑,是横亘于北方明蒙交界处的“围墙”和“藩蓠”,对于防止蒙人南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蒙古人从小即精于骑射,明初永乐大帝率军北伐,所到之处,蒙人望风逃窜,明军停止进攻,蒙人驻马观看,明军撤退,蒙人又卷土重来。如此多次反复,搞得明朝大军亦毫无办法。千里草原的拉锯战,耗费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材,长期下去也不是办法。于是有大臣建议,何不仿效秦始皇“筑长城以御胡”,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以后逐渐建造了东起鸭绿江边的山海关、西至甘肃西部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并沿线设立军镇,驻守官兵,分段把守(初期设四镇,以后逐渐增为九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土木堡之变”以后,明蒙关系发生了逆转,蒙古人转为优势,他们或拆墙破关,直入大同,横扫雁北;或拥众渡河,西犯偏关;或南下朔州、宁武,甚至南达忻定盆地,逼近太原。在此情况下,光有一堵外长城已不足以保卫边防,于是明政府又修筑了连接内三关(紫荆、居庸、倒马关)和连接外三关(偏头、宁武、雁门关)的内长城。全长1025公里,称为“二边”和“三边”。其作用是对外防范蒙人,对内拱卫京师。

明长城横贯宁武北境,由原平进入宁武后,经薛家洼乡之段庄、郭庄、殷庄、宽草坪、宽沟、西地、大石湾、薛家洼、麻地沟,然后入阳方口境内,经郭家窑、贾家堡、黄草梁、袁家窑、阳方口等村,再越过恢河,经河西、大水口村进入神池界,在宁武境内全长42公里,蜿蜒在海拔1300-2000米的崇山峻岭上。宁武长城的修筑主要是在成化、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嘉靖十九年(1541年)三月,始作阳方口至八角段长城,东起阳方口,经大水口、温岭、荞麦川,止于八角,全长32100余丈(214里),高二丈多,基座一丈五尺,顶部宽7尺,另加4尺女墙,墙外掘壕一丈五尺宽。或斩山为壕,或用土石构建,均十分牢固。用兵工、民工三万余人,费银5万两。嘉靖二十四年之修筑声势更大,费工更多,征发军工、民工10余万人,沿途分段筑造。施工之声,可达数十里之远。现在东山上的许多村名,如茹家窑、贾家窑、袁家窑、马家窑等都是当时烧制城砖时形成的军民聚集点,日久之后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村庄。

明长城因修筑时间较晚,技术较为先进,至今保存尚好。如今阳方口石油公司院内保存有万历年间建造的空心敌楼一座,此楼凸出于长城,中空,南面上方有券门,其余三面为天窗,内设回廊,为长城敌楼的孤例。宁武关凭借如此坚固的长城、军堡、烽燧,在很大程度上保卫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