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明朝史话
2018-10-24 10:48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四)宁武关升格为山西镇

明朝建立后,逃亡北方边塞以外的北元仍不时骚扰,严重威胁着明朝的统治。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北部边防,屡次派将北征,同时,还分封子朱棣、朱权等率重兵驻守北部边塞。明成祖朱棣五出漠北、又于沿边设镇,派兵驻守。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山西(又称太原镇、三关镇) 、固原两镇,是为九边重镇。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偏头关副总兵为总兵,山西镇从偏头关移驻宁武,新建了总兵府。从此,宁武关的级别再次升格,变成山西镇城,达到明代卫所时期的顶峰。总兵为最高军事长官(武二品),不仅全面负责宁武城防,而且还要担负起偏头、雁门、宁武三关联守的职责,宁武城也随之成为内长城防御的核心。关城的营建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城内的基本格局再次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设镇以后,将原关城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城墙高度加到三丈五尺,东、西、南三面城墙顶部宽度达到一丈多,北面城墙顶部宽度达到二丈,城墙上建造了敌台、巡逻兵休息室、阁楼等,垛口达到一千七百二十处,城下有堑壕,城门八座,城墙四周外架设吊桥,控制出入。城内设立了都察院、户部分司、布政分司、总兵府、守备署、通判行署、盐牧同知馆、万亿仓、预备仓等官衙。战备粮库房一百二十间,草场两处,在原千户所南部建设了军械武器库,在东门外设立了教场(操练、检阅部队的地方)。

嘉靖二十一年,都御史刘杲对关城进行了大面积维修。

嘉靖三十九年,设宁武兵备道,驻于镇城中。官职配置有管粮通判一员,本道中军一员,监牧同知一员,万亿仓大使、副使各一员,额定官军二万四千二百九十二人。下设五个守备,分别为:宁武、神池、盘道梁、利民、八角。

隆庆四年(1570年),随着边疆局势的缓和,山西巡抚乘机给宁武城的城墙包上砖石,全面提升了宁武城的防御能力。

万历二年(1574年),宁武守备某在华盖山顶修筑护城墩,题名为“永宁”,方圆28丈,基高2丈,基上为台,台下以砖墙环护,墙高1丈,周长40丈,台上建空心砖楼三层,楼外列24堞(垛口),分别建于24个方位上,称为二十四山,象征全方位防守之意。

万历三十四年,宁武兵备道郭光复又营建西关和东关,并在东西关城的北侧山岗上建东梁墩和西梁墩,与城北华盖山上的护城墩互为犄角,用以协防全城。筑城墙共1070丈,城墙增高为三丈五尺,城墙下挖掘战壕。新建城门四座,都筑有瓮城,上建城楼,城四周拐角处建角楼八座。东门命名为“仁胜”,楼匾“迎恩”;西门命名为“人和”,楼匾“定远”;南门命名为“迎薰”,楼匾“凤城”;北门命名为“威敌”,楼匾“镇朔”。至此,宁武城的建造基本完成――关城为其腹,东西关为两翼,护城墩为其首,鼓楼为其心,吕祖阁(在上、下河南村之间的山上)为其尾,“观形势者,谓为凤城,――从此,宁武城便以凤凰城名世,直到现在,宁武城所在地仍命名为“凤凰镇” 。

在中国古代,大凡建关肇城总要将地名刻在石匾上,镶在城门上方,以为辨识之用。但寻遍宁武四门,并无此石匾。原来它藏在一个极不起眼的小门洞上――沿东关城墙北行,爬上东梁坡后,有一个高一丈三尺、阔八尺的小城门,门洞上方嵌着一块三尺长、二尺宽的石匾,赫然大书三字:“宁武关”。这就明确点明了宁武关的确切位置。(此碑石七十岁以上的当地人都见过,后来门洞塌毁,石匾下落不明)

宁武城从设关以来,无论边疆局势紧张或缓和,关城建设及各种大小修补不间断地进行,一直延续至崇祯末年。经过多次修葺,宁武关城的防卫可谓“固若金汤”。

宁武城的战略地位也随着边关局势的恶化而日益重要,驻守官员级别也越来越高。成化三年(1467年)设关肇城时,所设官员为宁武守备、万亿仓大使;弘治十二年(1798年),设宁武守御千户所,增加了千户、百户、吏目等官员;嘉靖十九年(1540年),设山西镇总兵,驻扎宁武,增加了正兵守备、座营守备、标兵守备等三员统兵将领;嘉靖三十九年设宁武兵备道,辖中军守备一员、管粮同知_一员、通判一员,自这一时期开始,宁武与宣府、大同等重镇一样,成了明代九边重镇之一,并一直延续到明朝的灭亡。其间经过新建与扩建,也奠定了今日宁武城的基本格局。

(五)关城内的营建

宁武城的整体布局以万华泉为界。万华泉以北的区域,地势较高,坡度陡峭,缺少水源,人烟稀少,以军事设施和祠庙寺观为主;万华泉以南地区,特别是七百户街至南城墙一带,坡度较为平缓,人口稠密,是市民的主要居住地带。介于南北区域之间是各种官署衙门的集中地。

城内居民区布局以水口街为界,东面自南而北依次为二、四、六、八百户街;西面自南而北依次为头(一)、三、五、七、九百户街。(百户原是千户的下属军官,派驻各条街道后,则以其官名代为街名)

南门口至西城门为西街,西街西口至北城门为官驿街。县城西北部有前、后所街、旧城街、战神街、云路街。东、西关城内各有一条东、西关街。另外为市民出行方便,各街之间有南北相通的小巷若干条。上述街道以西关大街――西街――南门坡街――七百户街――六百户街――东关大街为城内东西交通之主干道。七百户街为军政机关所在地,东西关街,南门坡为商业区。

明代城内建筑的官衙和其他市政建筑主要有:

帅府(总兵府):在城内七百户街(今武装部院内),明嘉靖十九年 (1540年) 建。大堂匾曰“晋藩屏翰”,左右为掾吏房;大堂前为仪门,东西有角门,左礼宾馆,右土地祠、火神庙、马王庙;仪门前为大门,牌坊题为“三晋雄藩”,左右鼓房,旗杆四桅。东辕门坊曰“提督三关”,西辕门坊曰“节制一镇”;大门南为照壁,大堂后二堂,二堂左为杂艺房,右为更衣厅;另有厨房、内府、正厅,左右厢房等房舍若干处。

兵备道署:在城中七百户街(今县政府大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 建,是介于文武之间的一个衙门,军事民事兼管。大堂匾曰“持廉秉公”,左右书吏房;前仪门,东西角门,左礼宾馆,右土地祠;仪门前为大门,东为官厅,西为鼓房。有旗杆二桅。东栅口坊曰“贞肃”,西栅口坊曰“安攘” ,南照壁、鹿角栅。二堂院内东书房、西箭厅,北为内宅;二堂后有假山、花厅。西南角有马厩。

中粮厅:在申明亭西,旧城街右(今建筑工程队院内),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建。中粮厅全称为“太原中路管粮同知厅”, 由太原府同知兼任,坐镇宁武,主管税收、民政、驻军粮饷供应等事务。大堂匾曰“清严简静”, 左右书办房;大堂前为仪门,左右角门,东礼宾馆,西土地祠;仪门前为大门,东快手房,西官厅;东栅口小坊曰“宣化十城”,西栅口小坊曰“中关督饷”,南照壁,二堂匾曰“二思堂”,三堂匾曰“端本处”,东书房匾曰“清思”,西书房匾曰“退补”;内宅正厅,左右厢房,署东南隅为中盈库;东建角楼匾曰“宁远”,东北隅为马神庙、马厩。

城守守备署:守备为总兵下属武官,管理关城及城周屯堡的军事,建在头百户街。大堂匾曰“布德宣威”,东书办房,西茶房,前仪门,左右小角门,外土地祠,前大门,南照壁,堂西鼓房,堂东关圣楼,内宅正厅,左右厢房。

宁武千户所署:主管关城内外的治安及安全防卫工作,在兵备道署西。有大堂三间,东西房各三间,大门三间,仪门三间,住房三间,后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三间。

乡约所:在南门外西,后改移到财神庙。每月逢初一、十五日,官府在这里组织宣讲圣谕条文,以劝导、教化士兵和百姓,城内文武官员、绅士全部参加。

鼓楼;建于明弘治年间,位于七百户街中段,为关城的中心地标建筑,其作用:一为美化市容,以壮观感;二为“侦敌以防边患”,有明显的军事目的。鼓楼坐东朝西,为楼阁式,东西宽17米,南北长18米,通高20米,在砖洞上建楼三层。基础为砖石结构台基,设为十字拱券穿心洞,通东西南北四向。高约10米,门楣上有仿木砖雕斗拱和垂花。二层为楼阁式木结构建筑,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四周围廊,檐柱间设雀替。三重檐歇山顶,一重檐下东西设隔扇门,其余为墙体。二、三重檐下四面设隔扇门。二层重檐下东西面悬匾,东为“观听雄伟” ,西为“崇文振武”[此楼光绪辛卯年(1891年)重修,改为今日之样]。鼓楼是城内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建筑,也是唯一可以作为宁武关标志的古建筑。

万亿仓:在城北镇朔楼前,初建于明万历年间,有粮仓数十间,主要作用是储备军用粮草。最多时存粮13700石(每石300斤),存草86000束(每束100斤)。仓前建有仓大使衙署一座,仓外有仓神庙三间。

教场:在东关城外,东至大河堡壕堰,西至东关城壕堰,宽110丈;北至演武厅山底,南至河边,长209丈。主要建筑有演武厅五间,匾曰“严翼堂” ,左右角鼓楼、军旗台等,建筑雄伟,规模宏大。每月初五、十五日,宁武城“守备” 和“把总”率骑兵、步兵全部集中到此处操练、演习。

护城堤:与关城同时建筑。恢河自分水岭发源后汇合诸山泉水,流经城南。每到夏秋时,河水奔腾洶浊,势不可挡。为了保护城郭,用大石在城的东、南、西三面修筑了护城堤。由“平阳府水利同知”负责管理,官府每年花重金进行维修,所以整个明代后期大堤完好无损,城墙得到保护。以后在堤边种植树木,堤内则变成农田,官府组织军民种植蔬菜,以供食用,实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永济桥:关城建成后,为与西关城相连通而构筑。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 ,桥总宽6米,长15米,高5米。单孔石拱跨径5.3米,洞身长6.8米,桥台高2.5米,拱圈和侧墙等砌体均为石条砌筑,桥面由土混卵石层筑就。为县城通往西关及西门外各村的咽喉要道。明代时由官府主持筑成,清代咸丰五年(1856年)被洪水冲垮,经重修之后,一直使用至今。(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