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长廊>>正文

 

宁武明朝史话
2018-10-23 11:38   宁武新闻网

作者:宋文邦

(二) 李侃初建宁武关城

《宁武府志·艺文》卷中,收录了明朝人徐绶写的《新置宁武关记》,文中保留了许多关于初建宁武城的原始信息。全文如下:

山西濒塞要害之关三:雁门、偏头及新置宁武是也。宁武,旧名“橐莲台”,《地志》谓即古宁武军口,今因以名关。与雁门、偏头东西相顾,联络数百里,状若鼎峙。北控云中,南障太原,旁援朔、应、忻、崞、岢岚、静乐诸州县。虽山势磅礴绵亘,而原隰平衍有道可通,非若彼二关之峻险回阻也。往岁北虏猖獗,辄径此入我境内,当事武臣常请设堡屯卒,以谨防御,未果行。

近,朝廷虑山西边事颇殷,命太监郑同、佥都御史李侃、署都督佥事王信,镇抚其地,兼督诸关戎务。三公既至,一心协虑,加意绥辑,兵民以和。 既而躬历边陲,厘剔废驰,至今置关之处周览形胜。佥曰:“此诚缺障也,及今弗图保,无囊时之患乎?”遂议建城为关,选将提师与偏头、雁门等。又虞工役浩繁,不免劳民,并疏区画方略以闻,制曰:“可”。乃于成化丁亥三月始事,伐石于山,采木于林,陶甓作冶,而工徒则取兵民之当调戍者。明年告成,周围四里许,基五丈,面广半之,高三丈有奇,环为聛聣,而门其东、西、南三面,前翼瓮城,城之内建守帅厅,事藩杲行署,走传有驿,粮储有仓,积刍有场,栖卒有庐,战守之具毕备。岁调卒为二番,兵丁总四千人,骑千有奇,各以指挥以下分隶部伍,而请专敕都指挥使同知田春领其事。三公往来莅督,役方就绪,郑公被召还京师,王公移镇于代,而终董其成者,惟李公。三关之既设等,则侯望益时,巡徼益密,保障益固。不惟将卒得据以制敌,而旁州比县,昔尝被患者亦恃以无恐矣。李公俾绶书其事,以告来者。

窃惟大易于萃,以戒不虞,而重门击拆之制,有取于豫。盖居安虑危,思患豫防,以为销萌御暴计者。虽在中区甸服而城墉关隘之除修,犹不容以少缓,矧荒裔要害之地乎?苟徒恤一时之劳而不图,所以起废补罅固于无穷,则虽良平之智,贲育之勇,曷足以胜将来不测之变哉?是役也,劳一时而利久远,所谓以佚道使民者也。凡有事于斯者,其尚求置关之意,以善体之哉!

明朝初年,今宁武南部地区属宁化守御所管辖,北部地区属崞县管辖。徐绶时任崞县训导(县学主要负责人,犹今日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是初创宁武关城的亲历者和见证人,本文又是作者应李侃的请托写的,因此有很强的的原始性和可信度,是今天研究宁武关城初创时的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徐文中透露了许多初创宁武关的具体信息:

1、 新置宁武关,创建宁武关城是当时的成化皇帝亲自批准的。

2、建城时间:文中明确写道:“乃于成化丁亥始事,……

明年告成”。据此可知,关城始建是在公元1466年,完成于1467年,距今已有550年的历史了。

3、营造人员:建城工作由太监郑同、佥都御史李侃、署都督佥事王信等三人往来监督,另请都指挥使同知田春负责具体工作。工程过半后,郑同受调回京,王信调任代州,只有李侃一人坚持到最后竣工。

4、 建造用材:从附近山上开采石料,从西山森林中采伐木材,就地取土石烧制砖瓦、石灰。

5、用工情况:调用士兵、征发民夫、军民协力、一起上阵。

6、建成后的宁武关城:周围四里有余,城高三丈多、宽二丈五尺,城上建女墙,设晾望孔、射箭垛口。开东、西、南三座城门,并都加筑瓮城。关城内设守帅厅(驻军首长官署)、藩臬行署(上级军政首长巡视时的行辕)、驿站、粮储仓、草料场等,并建造兵士营房一百余间。至此,则“走传有驿、粮出有仓、积刍有场、栖卒有庐、战守之具毕备。”――宁武关城初具规模。

新建的宁武关城在今宁武县城的西北隅,解放前那里还有一座“战神庙”,那是当年建城时为祈求战神保佑、克敌制胜而建造的,庙前的南向街便叫“战神街”。庙前东西向大街叫作“旧城街”,街面宽阔、屋宇高古,那是当年旧城的中心,以后由于城市扩建,此街才变成如今全城最偏僻、荒凉的地段,但“旧城街”的名称却保留至今。

宁武关初建成后,只是作为大同镇的一个后援基地,并不像偏头、雁门二关那样直面前线,因此就其建制级别而言,只能算作一个“军堡”。因而没有常驻部队,每年只是由太原、平阳(今临汾)二卫所派兵分两班驻守,每班2000人,由当地军官统领,驻防宁武。太原派出的“班军”归宁武守备厅管理,平阳派出的由“平阳民壮厅”管理,今县城西部曾有一条“平阳营街”,就是因为“平阳民壮厅”曾设在那里而得名。

(三) “千户所” 的设立和宁武城的扩建

宁武关城建成后,城坚墙厚、守卫森严,镇守一方,对三关联防、互相策应、保卫边疆、保境安民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战、逃、丧、病等各种原因,宁武关城额定的戍守班军逐渐减少,至弘治十年(1497年),整个宁武守备班军只剩额定数的一半,面对愈演愈烈的虏情,宁武关城开始陷于“守战不敷”的状态。为此,时任山西巡抚侯恂奏报朝廷,请求依照雁门关、偏头关的惯例,在宁武关设立“守御千户所”,以充实这一军堡的戍守力量。侯恂的奏章经过兵部审议核准,朝廷于弘治十一年批准同意,在宁武关设立“宁武守御千户所”,并将神池堡划归宁武千户所统领,并任命“千户”作为驻军首长。从此,宁武关城不但在级别上从一个军堡升为千户所城,而且在城市建设上也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拓展和延伸。

宁武关城扩建自弘治十一年八月开始,历经三年之久,于弘治十四年七月竣工,新城的扩建是在李侃所建的“子城”基础上向东、向南扩展,从周四里的“子城”扩建为周七里120步的新城。同时在子城西北角开通北门,并建造城楼,命名为“镇朔门”(威镇北方之意)。新建了城市的军政中心――宁武千户所衙门。建造了鼓楼作为城市的中心座标。营建了头百户、二百户、三百户、四百户、五百户、六百户、七百户、八百户、九百户等九条以“百户”命名的街巷,作为各“百户”(千户的下属军官)所统军士的居住场所。在新的“所城”中,平阳营街(今公园路)直接通向新南门,也正对着北城墙的镇朔城楼,成为城内的南北中轴线。七百户街向东、西方向延伸,成为宁武城的东西中轴线,新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经过这次扩建,宁武城的中心由城西北转到南门和东门一带。扩建工程由山西巡抚侯恂、太监刘政、巡按御史邓障等三位官员负责,后来,侯恂、刘政先后调走,这一工程转由太监陈达、山西巡抚魏绅、巡按御史邓障主持,魏绅为主要负责人。

“宁武千户所城”竣工后第十二年,就经历了一次重大考验。正德九年(1514年)八月,蒙古小王子部拥众由阳方口进攻宁武关,守备陈经奋勇杀敌,战死疆场。蒙古军队继续南下忻州、定襄、宁化等地蹂躏劫掠,晋中一带军民死伤惨重。经过这一场恶战,宁武守备虽然战败,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宁武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它已从偏头、雁门两关的策应之地转为阻击蒙古部族南侵的主战场。

正德十年,右都御史文登丛奉皇帝御旨,巡查边关军务。来到宁武关后,在驻守官员――三关兵备副使张风羾的陪同下,视察了关城四周及其它设施建设情况。当到达城西北的山上时,见城内的一切一览无余,便回头对张风羾说,如果敌人占领了这里,居高临下,从高处向下进攻的话,关城就难以保住了,应该从长远着想,及早控制这里。按照文的指示,张风羾在征得山西巡抚王卢龙同意之后,迅速行动,顺着山势,建造了一个小型军堡,命名为“宁文堡” (位于现在西关西北部) 。同时,在堡内创办了宁文书院,招收军中有文化基础的士兵在此就读,使“赳赳武夫,亦文化矣”,这也是宁武官办教育的开端。

新建的宁文堡成了宁武城西部的辅助军堡,与宁武城形成犄角之势,又有大河堡处于东门之外,一城二堡,首尾相顾,防御体系逐渐完备。

当时,随着小王子、瓦刺等蒙古部族的兴起,山西北部开始进入全面戒备状态。嘉靖十四年(1535年),蒙古俺答部越过宁武关,一路向南打到三马营、宁化一带。十月,再次攻入三马营、二马营、宁化堡,大肆掳掠。期间,又有大同镇守卒先后五次叛乱,大同的整个防御体系陷入混乱,宁武城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