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信息>>正文

 

宁武煤炭产业发展40年
2019-04-12 11:05   宁武新闻网

省、市委联系专家 煤炭产业顾问 唐润生

煤炭是宁武的支柱产业,在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下,不断探索研究,经历过“有水快流、关井压产、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二去一补”大的发展和转折阶段,从落后的开采水平迈向现代化的崭新时代,尤其是本届县委、政府不忘初心、紧跟形势,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生态立县、煤电强县、旅游活县”四大发展战略。在体制机制上走规模化、集团化、洁净化的经营模式;在矿井建设装备上走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智能化的路子。从1978年到2018年,宁武的煤炭产业伴随国家快速发展进步和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过去40年风雨历程,创造了可喜的业绩,为地方经济发展及国家能源供应作出了显著贡献,现围绕资源赋存、地质勘探、矿井建设、生产安全、经济效益等五大方面及在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最终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过程的体验作分析研究:

一、发展历程与成就

1、双纪煤赋存特征

宁武境内双纪煤品种齐全、储量丰富。经初步测算,全县石炭纪含煤面积1343.56km2,上伏侏罗纪含煤面积468km2,含煤面积占全县总面积1987km2的67%。双纪煤资源量约290.95亿吨,其中:石炭纪资源量276.14亿吨,侏罗纪资源量14.81亿吨,由于区内受宁武——静乐向斜构造的影响,按三个不同深段划分:一是1200m以浅,石炭纪面积约684.98km2,资源储量127.53亿吨;侏罗纪煤层资源储量均属1200 m以浅范围,其储量占总资源储量的5.1%。石炭系1200 m以浅面积、资源储量分别占该煤种总面积总资源储量的48.30%和46.01%。二是1200 ——2000 m以浅,石炭纪煤层面积为463.88km2,资源储量约102.46亿吨,分别占该煤种总含煤面积和总资源储量的35.54%和37.12%;三是2000——2500m以浅,石炭纪含煤面积约为230.69km2,资源储量约为46.1亿吨,分别占石炭纪含煤总面积和总资源储量的17.12%和16.7%,有着得天独厚的赋存优势和开采优势。

2、井田勘探程度及储量构成

煤矿兼并重组前,我县从1957年到2008年进行过大量勘探工作,除阳方口暖水湾、陈家半沟和岭沟勘探区能达到详查精度外,其它块段都为普查级别,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国内能源的大量需求。宁武截止2012年底,据县国土局备案的矿30座,全县已批准和正在批准井田面积为342.097km²,井田内布局已打钻孔670个,总进度约211149m,平均每平方公里钻孔密度约1.89个/ km²,孔深平均约315m,各矿均达到了精详查级别。井田内总资源储量为519436万t,其中:已消耗储量为31883.4万t(包括蹬空区为5万t),占井田内总资源储量的6.15%;未批准资源储量为7091万t,占井田内总资源储量的1.36%;已批准备案资源储量为480461.6万t,占井田内总资源储量的92.49%。

在已批准备案资源储量中,基础储量283256.2万t(111b为168586万t, 122b为114828.2万t);资源量197205.4万t(333为157895.2万t,331为19252.8万t,332为20057.4万t);分别占批准资源储量为58.89%和41.04%,为规模建矿和能源供应打下良好基础。

3、煤矿产能发展演变

从1978年开始,有128座社队煤矿领取了资源许可证,至此全县煤矿数量基本稳定,每矿产量基本在1万吨以下。

1980年-1989年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在国家“有水快流”产业政策的指引下,全县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和办矿审批程序。1984年底全县煤矿总数133座,到1985年全县又新批煤矿112座,其中乡办(乡联)6座,村办(村联)73座,个体32座,军地联营1座,矿井总数增加到245座。

1990年到2000年,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两次大的安全整治,淘汰和关闭了一大批煤矿,同时保留的煤矿素质大幅提高,年产原煤达到近300万吨,矿井单产水平在3-9万吨/年左右。

第一次安全整治,从1990年前后,结合换发采矿许可证工作,我县淘汰未通电矿井以及地质条件差,长期未开工建设的矿井66座,同时新批了县营露天矿一座。到1990年底全县保留矿井180座,其中地营1座,县营4座,军办1座,乡镇及村办174座。

第二次2000年前后,山西省境内煤矿事故频发,在全国造成了恶劣影响,随即省政府决定对全省煤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对全部煤矿进行重新验收,主要是对未架设双回电源以及达不到验收标准的煤矿,吊销了原有证件,关闭矿井64座。使全县煤矿的安全条件进一步提高,到2000年全县保留矿井116座,其中地营2座,县营5座,乡村办109座。

从2000年至2005年,全省继续深化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同时进行了煤矿关小建大,联营改造,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其间我县先后有长城、梨园河煤矿经省煤炭厅批准进行了联营改造。其他乡、村煤矿也多方吸收外地资金投入煤矿进行联营办矿,宁武煤炭生产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

到2005年底,批准总生产能力1219万吨/年,其中30万吨2矿(3井),21万吨/年10矿,15万吨/年37矿,9万吨/年16矿,6万吨/年29矿,煤炭产量达到600万吨以上,矿井单产水平在6-30万吨/年左右。

在2005年全县94矿(97坑)的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联合办矿形式关井26矿,同时新增3个基建井。全县煤矿压减为68矿74井,设计生产能力1242万吨,其中生产矿井68矿(70井),基建4井;按隶属关系分国有地方煤矿生产矿井3矿5井,乡镇煤矿生产矿井65矿,乡镇煤矿基建井4井;按生产能力分30万吨/年以上矿井5矿6井,21万吨/年煤矿18矿(井),15万吨/年煤矿38矿39井,9万吨/年7矿11井。

2009年正式实施经省政府批准的兼并重组方案,关闭整合50矿(井),全县保留24座矿井,设计总生产能力2250万吨/年。宁武成立宁武能源集团公司(所属5座煤矿,生产能力450万吨/年);忻州市神达能源集团公司(所属3座煤矿,生产能力330万吨/年);山西潞安集团(所属5座煤矿,生产能力510万吨/年);山西焦煤集团(所属5座煤矿,生产能力450万吨/年);阳泉煤业(所属1座煤矿,生产能力120万吨/年);山西煤炭运销集团(所属3座煤矿,生产能力330万吨/年);大同煤矿集团(所属2座煤矿,生产能力180万吨/年)。

通过2009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宁武全县煤矿加原有保留矿5座共30座,设计总能力3400万吨。兼并重组后投入大量资金,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了以达产达效和采煤方法改革为主的大规模生产建设,到2015年忻州神达、宁武能源集团公司、潞宁煤业等大部分煤矿投入正常生产达产达效。全县煤矿实现了管理集团化、采掘机械化、矿区园林化、企业生产效益、安全、文化多方面稳步发展提高,宁武煤矿生产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到2015年实施 “去过剩、去产能”举创,截至2018年底全县在册煤矿25座(其中北辛窑煤矿正在办理相关手续),总能力为3370万吨,平均矿井能力为134.8万吨/年,期间关闭了5座为:潞安集团潞宁大木厂煤业公司生产能力120万吨/年,潞安集团潞宁忻岭煤业公司和忻丰煤业公司,生产能力均为60万吨/年,煤运集团恒腾煤业和明业煤业公司,生产能力120万吨和90万吨。

综上所述,宁武煤炭产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8年,40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煤矿数量从高峰时期的245座,经过历次关闭整合压减到25座,减少220座;而煤炭产量大幅增加。特别是从2009年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到2018年10年间,煤炭总产量12005.7万吨,占1949年到2018年70年煤炭总产量为22778万吨的52.7%,占1978年到2018年40年总产量19518万吨的61.5%,为宁武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附1980年—2018年煤矿数量变化曲线图)。

4、矿井建设及规模投资

兼并重组后,全县已建成和在建矿16座,设计投资862395.42万元,实际投资832934.97万元,总形成能力2410万t/年,吨煤平均投资345.6元/吨,其中:钜盛能源集团公司5个公司,形成总能力630万t/年,实际总投资233663.62万元,吨煤平均投资370.9元/t;同煤集团公司5个公司,形成总能力1030万t/年,实际总投资256361万元,吨煤平均投资248.9元/t;神达集团公司3个公司,形成总能力330万t/年,实际总投资123016.53万元,吨煤平均投资372.8元/t;潞安集团公司2个公司,形成总能力300万t/年,实际总投资187893.82万元,吨煤平均投资626.3元/t;阳泉煤业集团1个公司,形成总能力120万t/年,实际总投资32000元,吨煤平均投资266.7元/t。

5、两化建设

煤矿企业不仅是我国、我省的重要能源产业,同时更是我市、我县的支柱产业。80年代初,山西又定位为全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2008年率先提出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实施意见,以晋政发【2008】23号文件精神下达目的是为加快培育大型煤矿企业和企业集团,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促进煤炭产业结构从优升级,所以国家安全总局2010年提出建设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矿井。经过近8年多的重组建设,绝大多数建设矿通过验收加入了“安全质量标准化”行列,通过验收使全省整体达到了长周期安全生产的目标。

2016年度国家在新时期,新时代又提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就是在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建设全面验收的基础上,通过验收“安全生产质量标准化矿井”使全国、全省、全县煤矿由建设矿验收为生产矿,在动态运行中安全生产状况从基本好转达到根本为转的目标。

在建设过程中“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需要煤矿企业和相关部门都要认识到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的重要性,树立安全、质量意识并将其贯彻落实到煤矿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成效。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且复杂的过程,其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建设出符合我国、我省、我市、我县的国情、省情、市情和县情及煤矿企业的实际的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进而提高煤矿生产的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实现煤矿企业的长远、良好的发展。

(1)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

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建设的总体要求,集团所属煤业公司认真按照高标准、高科技、高管理、高端化,高要求,高质量、高效益和现代文明发展理念,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较为规范的做法,主要是在工作作风上实施一线工作法,即“领导干部在一线指挥;技术人员在一线履职;职责任务在一线落实;问题难点在一线解决;工程进度在一线推进;现场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例会在一线进行;创先争优在一线展开;考核奖评在一线实施”,以“安全质量标准化”达标建设为主题,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同时深层次研究“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体现“七高一文明”内涵和形成的专业体系,进一步细研“安全质量标准化”条款和构成理论,并结合实际充分展示其核心所在,通过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真正提高全员素质,提高矿井装备水平,提高矿井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现代化运行能力,在建设中摸索出一套“一细化、二建立、三到位、四遵照、五落实、六达标”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2)“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

“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是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延伸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生产安全工作,实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对煤矿企业各个系统、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及作业人员提出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更进一步解决煤矿企业干什么、怎样干的问题,同时能更好地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主体责任,更好地做好通年的生产安全工作;二是有利于进一步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在安全生产的全程要充分发挥员工对安全生产的参与权和知情权,安全生产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和职业健康条件的改善,更好地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的合法权益;三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原则要求,并设定了各项法律制度而安全生产标准化对这些相关法律制度内容的具体化和系统化,并通过运行使之成为煤矿企业的生产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促进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深入人心。截至2018年初在验收“安全质量标准化矿”的基础上,全县有11个生产矿被验收为国家和省一二级标准化矿井。(附宁武各煤业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验收结果)

附宁武各煤业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验收结果

6、煤矿安全生产

(1)宁武1980年—1989年安全生产状况分析

1980年~1989年,处于改革开放初的“有水快流”期,全县煤矿由1980年最少时的82座,增加到1986年最多时的246座,是宁武县历史上煤矿最多的年代,也是事故较为集中的年代,而且这一时期,民营煤矿、县营煤矿、乡镇煤矿、军办煤矿、集体联办煤矿等各类煤矿并存,办矿模式复杂多样。虽然生产形势喜人,经济效益猛增,但是安全形势比较严峻,给安全监管带来很大压力。

这10年间,从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分析,累计生产原煤1753.92万吨,发生事故59起,共76人,综合百万吨死亡率为4.33。其中地方国营矿生产原煤275.82万吨,死亡9人,百万吨死亡率为3.26。基本在国家规定百万吨死亡率控制范围左右;乡镇煤矿生产原煤1478.1万吨,死亡67人,百万吨死亡率为4.33,超国家控制指标1.6。

(2)着重对1990年—2018年安全生产状况分析

1990年~1999年,经过安全整顿和办矿条件的逐年严格,全县煤矿由1990年的180座递减到1999年的113座,当时县营矿5座,乡镇煤矿108座。虽然煤矿数量减少了,但产量又有所上升,这10年间累计生产原煤4304.96万t,从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分析,10年总死亡人数53人,综合百万吨死亡率1.231,其中:地方国营矿生产原煤597.98万吨,死亡4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67;乡镇矿生产原煤3606.98万吨,死亡49人,百万吨死亡率为1.358。

2000年到2008年,经过一证多井整顿,煤矿数量由2000年113座减少到2003年的94矿(97坑),到2008年又经过多渠道资源整合减少到64座,加保留4座共68座,虽然矿井数量成倍减少,但事故多发的严峻局面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九年间生产原煤4136.78万吨,死亡人数121人,综合百万吨死亡率为2.92,其中:地方国营煤矿生产原煤821.73万吨,死亡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608;乡镇煤矿生产原煤3315.05万吨,死亡116人,百万吨死亡率为3.49。

2009年到2018年是宁武煤矿安全生产较好的时期,到2018年,煤矿数从68座通过兼并重组和减量重组,又由30座变为25座。十年间生产建设矿16座,共生产原煤13300.76万吨,其中五大集团8155.41万吨,地方集团5145.35万吨;10年内共发生死亡事故2起2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015,五大集团连续10年无死亡事故,地方集团8年无死亡事故,同时期与全市安全状况相比,事故起数少12起,百万吨死亡率低于0.04(附1990年-2018年百万吨死亡率曲线图和1980年—2018年产量变化柱状图)。

 

7、经济效益

(1)产能效益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收人越来越显示出主导产业的地位,从1978年到2018年40年间累计完成财政收入约150.28亿元,煤炭实现税费102.17亿元。分析有关资料,40年间煤炭销售收入分为四个时段,即1978年~1984年、1985年~1998年、1999年~2008年、2009年~2018年。四个时期的销售收入分别占财政收入的75%、80%、85%和75%,平均支持率为83%(附1978年-2018年煤炭占财政收入比例图)。

(2)全员工效

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全员工效和回采功效提高时核心指标,尤其是2009年煤矿兼并重组以来,到2018年底煤矿全员工效从改革开放1.1t/(人.工)提升到7.01t/(人.工)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7倍左右。经调查统计对11个生产矿井竞选对社会贡献计算全员每年为宁武全社会创产值67.13亿元,初步统计根据各矿提供的数据分析上述11矿8年累计为全县缴纳税费50.6384亿元,平均每年为政府提供6.33亿元,回采工效20世纪80—90年代末为5t/(人.工)左右兼并重组后各种回采工效为27.53—55t/(人.工),平均36.25t/(人.工),回采功效是80—90年代末的7.25倍。

二、在发展中的不足与经验积累

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分析和思考问题,回望改革开放40年历史,由于在发展过程中诸多复杂原因致使煤炭产业道路曲折,“多、小、散、乱、事故频发”成了一度时期发展难题,在这种特定背景下,宁武这个以煤炭为支柱产业的山区小县更突显出“因煤而兴、又因煤而忧”的坎坷历程,2008年以后,煤矿大投入、大改革、生产力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生产安全状况及其它方面形成明显的对比,现作以下分析研究。

(一)初放型的生产管理模式问题

1、在兼并重组前,管理方面存在“十多十少、五突出”问题:

(1)十多十少

①安全整顿中讲客观情况的多,讲主观努力的少。一些企业等待观望,对整顿消极应付,影响了整顿的实效和措施落实。

②重生产的多,扎实有效搞隐患排查的少。一些企业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没有将生产与安全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现场管理不懂业务的多,懂业务的少。表面看人员岗位配备已到位,实际好多矿“南郭先生”占的比例大。近年来,忻州市煤矿企业“三违”事故占到总数的80%以上,这与一些生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差有直接原因。

④一般管理岗位的人多,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少。不少矿为应付检查,多头兼职未形成良好工作机制,造成采掘混乱,井下工程平面图不能及时填绘。以掘代采,“三量”失衡。

⑤短期承包的多,长期考虑发展的少。经调查,忻州市多数乡镇煤矿采取承包、转包等办法,使管理和安全长期脱节,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是引发事故的一个主要原因。

⑥复杂情况下消极应对的单位多,主动迎战从源头抓安全的少

要真正形成规范、有序、任务层层分解,责任人人担当,做到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工种有任务的常规管理模式和本质安全目标。通过现场检查,在日常管理中存在“六多六少”情况:

一是基础资料编制的多,在工作和作业当中有针对性应用的少;

二是基层科室队组,各种表报和记录形式化内容多,真正与责任利益挂勾形成实质性兑现的方案少;

三是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注重静态达标的工作做的多,动态达标作为常效机构运行的工作做的少;

四是面对省、市、县的文件安全检查如何应对做的多,而研究解决整改到位的少;

五是采掘计划在编制中照抄照搬不切合实际的东西多,针对实际规范适用的内容少;

六是走形式过场客套的多,实际落实的措施少。

⑦从业人员临时干的多,固定的少。煤矿近年来95%为流动人员,劳动用工手续不规范,人员身份不清晰,弄不清入井人数和姓名;一些企业不通过正常渠道招用民工,文化程度低,不经培训上岗,自身存在潜在隐患。

⑧“三违”事故多,意外事故少。充分表现出生产力落后和安全管理不到位。近年来,所发生所有事故中95%以上属责任事故。

⑨煤矿年度“灾害预防计划”、“应急预案”编制照抄照搬的多,针对性处理问题的少。重点环节重点部位具体落实的人少。

⑩煤矿在工作创新上,上行下效的多,开拓进取的少。各级各部门下达文件的多、落实文件的少,工作思路不创新,不求实效。

(2)五突出:

①机构不到位,岗位缺失问题突出:

煤矿企业也应和其他行业一样有组织有机构,有职责、有分工。有任务、有考核,但好多矿却是一个畸形儿,功能不健全。完全是弄虚作假,在墙上贴的机构分工健全,工种齐全,人员到位,但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些地方矿科级机构形同虚设,领导和岗位人员名不符其实,不少煤矿没有专职总工程师和相应的工程技术人员,好多煤矿的矿长挂名或长期不在岗。大多数矿缺科级人员和科级机构,仍沿用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模式管理煤矿,采矿权人直接对包工头,包工头对未经培训的农民工是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

②工人流动性大,问题突出:

煤矿的第一线人员队伍极不稳定,凡发生事故,都要区域性停产,工人出于生计,象潮水般涌动,这里停产涌到那里,那里停产又涌到这里,有的矿一年至少要换两批采掘工人,原本就素质低的人员,这样换来换去,根本无法保障安全生产,因为这些人员第一没有专业知识,第二没有文化,都是从云南、贵州、陕西、湖北等贫困山区而来,大多是文盲,为了谋生放下“锄头”,拿起“锚头”,根本不适应井下作业环境,殊不知五大灾害的预防和处理,我们常常讲以人为本,作业人员不胜任在危险环境下作业,多少矿难证明,因人员素质的低,造成事故频发、妻离子散的惨剧。

③“三超”问题突出:

由于市场看好,煤炭需求量较大,不少矿批小建大,按正常要求“超通风能力、超生产能力、超强度生产”已成为管理当中的顽症。

④采掘计划不到位问题突出:

采掘计划、工程进度计划虽引起县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执行中编制上草率,执行上盲目,起不到保证安全生产、安全施工的核心作用。

⑤造假问题突出:

办矿门槛逐年增高,煤矿的能力也在快速增大,唯独老板、相应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水平没有提高,为了办证,为了验收,为了应付检查,上面有政策,下面想对策,由于管理部门和煤矿存在双重人才缺乏的局面,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顾了审查资料,随同不了到矿核实,政府又是“运动式”办事理念,办证单位、检查单位在工作中顾此失彼,“资料”与“实际”两张皮,被煤矿钻了空子,政府要求的煤矿都有,但假的惊人,假图纸,假工作面,假座标,假监控,假报表,假帐簿,假资质,假文凭,样样都有,不少矿办下了证件,靠作假混过了检查,靠做假过了验收关,唯独这些假象没有逃脱事故和灾难的考验,事故一次次唤醒了人们,唤醒了良知,使人们在深思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二)兼并重组后煤矿规模生产的保障能力

一是在体制机制上形成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民营参股的管理经营配套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出了民间融资优势和国有企业人才优势的深度配合,形成集团化、洁净化、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格局。

二是从资源的勘探程度上,由过去普查精度低、边投资、边勘探、边建设、矿井规模小、投资方向难定位中解放出来,首先在资源勘探上加大投入力度,达到精查、详查程度,使投资方向明确,建设规模定位科学,投入产出参数合理。

三是全县生产建设矿井规模都在90万t/年以上,而且全部形成了“采、掘、机、运、通、排”和“安全六大体系”的配套体系。

四是通过重新设计和规划加上高度重视采空区的防灭火管理,彻底消除了煤层自燃发火的重大隐患。

五是一次投资到位、设施到位,由过去吨煤投资150元/吨左右提高到平均500元/t左右,有力保证了系统的完整和安全方面的可靠。

六是基本建立健全了三大队伍,即:总经理为首的经营管理队伍,总工程师牵头的技术队伍;班组长为核心的作业队伍。

七是各矿工作和作业人员相对比较稳定,主要生产部门作业人员均是多年来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熟练工,改变了兼并重组前,一矿出事,全县停产整顿,等到整顿好了,工人走了,矿上只好到处招工,招够人了,能生产了,过不了多久,又出事了,工人又走了,就这样形成了用工方面的人员思想混乱、流动性大的恶性循环状况。

八是由招生变招工,兼并重组后,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机械化、电器化、现代化、智能化的装备得到普遍应用,过去小打小闹、文盲加法盲、靠胆大、安全凭运气的侥幸行为已经远远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建矿标准,新建矿井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全部录用专业学校毕业的专业人员,生产和辅助人员全部经过培训、复训、持证上岗,作业时进行定额和业务双考核并与报酬安全双挂钩。不仅稳定了煤矿员工队伍,同时提升了管理和作业人员对生产安全的管控能力,有效地促进了作业人员生产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九是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各级人员安全管理水平素质,把风险预防和管控措施有机结合,把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有机结合,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排除问题和事故隐患,做到检查、整改、复查“三闭合”、“三到位”。

十是从政府层面上明确了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辖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安全生产负总责。

同时县一级政府由担任本级党委常委的政府领导干部分管安全生产工作,党委常委其他成员和政府班子其他成员分管范围内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体现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守职尽责,坚持管控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监管单位和企业来说,进一步强化了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回望历史,展望今朝,放眼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宁武煤炭产业会伴随着祖国的日益昌盛,更能稳步前行,绽放光彩!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