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偏关县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为192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5.7%,较2024年同期增加5.7%。”8月12日的偏关县,雨后的天空湛蓝如洗。在黄河天翼观景台,忻州市生态环境局偏关分局局长焦彦卿向记者细数着该县生态环境治理成果。他告诉记者,好天气的由来,得益于该县锚定“三绿”发展战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动国土绿化工程落地见效。
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记录了偏关人攻克坡陡、土薄、石头多的绿化难关,一锹一锹将全县国土绿化率从4%提升至48.6%的艰辛历程。每一次挥锹,种下的是树,埋下的却是一代代人对黄河这条母亲河重绽笑颜的渴望。
“小时候的记忆里,从这个位置看下去,黄河水就是黄的。如今站在这个观景台上远望,看到的却是青绿的河水。树多了,水土保持能力强了,生态好了,水自然就清了!”偏关县林业局局长王安荣说。
2023年,我省总投资逾千亿元的“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市,忻州市始终坚持将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市、县同题共作“答卷”、协同推进共建共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两年来,该市持之以恒、主动作为、精准施策、全面发力,不断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守护沿黄流域一方百姓民生安澜。
绿色发展建强生态屏障
从1940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080平方公里,河岸的农田“十年九不收”,到如今县域内黄河省级湿地公园面积达623.87公顷,公园内分布有160余种鸟类,河曲县的“治河”故事,也是忻州这座资源大市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写照。
河曲县黄河湿地公园是国际鸟类迁徙的重要通道,去年10月,这里被省林草局列入全省10处观鸟打卡地之一。“长枪短炮”下,160余种鸟类被拍摄下来,其中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遗鸥、白尾海雕、白枕鹤等。公园划分有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三个功能分区,湿地率达76%。公园的建设,不仅有效保护了河曲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更在抵御洪水、净化水质、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静乐县,国家级湿地公园——汾河川湿地公园项目,去年也成功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典型案例。截至目前,该县通过项目实施,共完成湿地保护修复面积3252亩、林草等植被生态治理面积2070亩,为160种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保护为先,治理为要,是忻州高标准、高起点、高站位推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建强绿色发展屏障的路径。该市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焦汾河谷地、重点市县开展治理攻坚,让沿黄地区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优美。
“我们因地制宜、适地适绿,积极谋划了黄河干流沿线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等,通过开展造林绿化和生态修复,筑牢黄河绿色屏障。”在黄河流域生态展览·河曲馆,负责人薛志荣对记者说。
“我们通过恢复汾河川生态系统,提高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游憩场所,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汾河川国家湿地公园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煜在接受采访时说。
聚焦保护、恢复黄河及汾河沿岸湿地生态系统,以护水、治污、增绿、扩湿等措施筑牢生态屏障,忻州市通过建设湿地公园,不仅提升了黄河沿岸水土保持能力,也为母亲河装饰上了“绿色明珠”。
凝聚合力写好治理“答卷”
“荒山上种树,太不容易了!面前的天翼绿化点地处矸石山区,石多土少,土壤墒情差,过去造林成活率不足40%。近年来,我们采取蓄水保墒、精细整地、整穴覆盖等造林技术,通过科学选植油松、侧柏等树种,打造了集生态、景观、康养于一体的‘生态廊道’。”
在偏关县黄河天翼观景台,该县林业局技术员贾建军向记者介绍了当地植树造林护绿治荒的经验。
据了解,近年来,偏关县持续深入打好黄河“几字弯”治理攻坚战,以国土绿化为主线,以“三北”工程为重点,走出了“以绿增景、依绿增产、靠绿增收”的偏关路径。截至今年6月底,该县林地面积已经达到121.29万亩,黄河沿岸林草覆盖率达60%以上,年输沙量较治理前减少35万吨。
作为汾河的发源地,宁武县紧紧围绕将汾河建设成为“生态长廊、宜居长廊、富民长廊”的战略目标,按照“1轴1廊6核7营”的生态布局,全力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保护项目的实施。
“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完成汾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14.48平方公里。下一步,我们将实施‘治山保水、治河疏水、治污洁水、以水兴业’四大重点工程,推动汾河上游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宁武县汾河治理事务中心主任李跃文说。
治河是标,治业是本。
在保德县,面对采煤沉陷区治理这块难啃的“硬骨头”,政府部门和企业实现了双向奔赴。在晋能控股忻州公司泰山隆安煤业采煤沉陷区治理现场,矿井环保部部长李元琦告诉记者:“近年来,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开展沉陷区治理,通过采用‘工程治理+生态修复+智能监测’三位一体模式,累计完成土地修复治理752.94公顷,实现损毁土地全部修复。”今年,该公司又投资462万元开展高质量农田标准实施土地复垦项目,复垦面积达82.2191公顷。而保德县为了支持该项目的建设,也派出国土、生态、农业等领域专家团队赴项目建设现场调研,最终制定了科学、立体、可行的修复方案。
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
从矿坑到耕地,忻州市凝聚多方合力,坚持治山、治水、治路、治企、治村一体推进,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不断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合理布局和优化沿黄县域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全力写好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答卷”。
以人为本守护民生安澜
胸怀国之大者,强化责任担当,向绿而行、向新而生,忻州市始终以人为本,合理保护、科学治理,用生态的最优化换得民生期盼的最大化。如今在该市黄河流经的县域,一方绿水青山涵养出了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
“我们在湿地公园科学划分了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等区域,并在合理利用区推出了一些生态旅游项目。”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负责人王永胜告诉记者,依托黄河文化、生态资源优势,当地沿黄村镇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成为游客的新选择。垂钓采摘、休闲观光等业态,不仅让村民们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更助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河曲县西口镇唐家会村依托明长城遗址等文旅资源,打造了“果蔬种植+旅游体验”“红色文化+休闲娱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旅游新业态。数据显示,近3年来,该村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年均创收约100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35人稳定就业。
“去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达370.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8万元。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农文旅融合产业链,开发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农产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唐家会村村委会副主任李贵文说。
偏关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管委会创投部部长何蛟告诉记者,当地现有民宿50余家,旺季入住率接近60%。应运而生的“民宿管家”新职业,为当地村民开辟了增收新途径。在老牛湾、乾坤湾景区,有近70人从事“民宿管家”的工作,平均月收入超过3500元。不少“金牌管家”还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经营起了属于自己的民宿,不仅使自身收入大幅攀升,还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新力量。
从九曲黄河万里沙,到千顷碧波映晴空,锚定“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治理目标,忻州市坚持全过程发力、全流域整治、全方位提升,坚决扛牢黄河入晋首站首责,以务实举措推动沿黄县域实现环境优、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目标,在讲述好新时代动人“黄河故事”的同时,逐步让高质量发展的美丽蓝图变成美好现实。1—7月,该市共完成国、省营造林重点任务44.58万亩,全市14个国考断面水质均为优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23.4%。1—7月,该市优良天数达164天,同比增加22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62,排名全省第三位。
本报记者李京益 畅雪 王昕
记者手记
黄河治理没有“休止符”
在偏关县采访的当天,室外气温高达35℃。在“三北”防护林绿化点上,护林员们正顶着烈日进行除草、加固、补栽工作。
“这么热的天也要种树吗?”记者问道。该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回答:“我们县每年植树造林工作要从5月持续至11月,可以说每天都在种树,每天都在除草。黄河水奔流不息,树也是种不完的!”
“种不完的树”,映射了忻州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接力开展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成绩单”的取得过程,它是“矢志不渝”的写照,更是“久久为功”的注脚。
矢志不渝,意味着要坚持“钉钉子”的精神。
在偏关,曾经面对着种树“成活率不足40%”残酷现实,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蓄水保墒、选育树种、穴盘育苗,硬是在矸石山区辟出了133公里的“生态廊道”。在保德,政府和企业没有搁置采煤沉陷区的治理难题,而是想尽办法投入真金白银和智慧力量,把752公顷曾伤痕累累的土地修复成了沃野良田。这一切,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没有“钉钉子”的精神,必定难以实现。
久久为功,意味着要尊重自然、科学施策。
在河曲,在静乐,湿地公园成了一方百姓的乐园,依托的是科学、精准的修复与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追求短期效益到注重可持续发展,从向自然索取到给自然回馈,能达到生态优与百姓富之间的平衡和双赢靠的是发展观的转变,不保护绿水青山,必定没有金山银山。
黄河治理,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休止符”。
忻州作为黄河入晋第一市,看懂了这点,更将它化为了天生的使命担当。在答好生态与民生这两份“答卷”时,忻州通篇写下的都是坚韧、协作与创新。协同共治、凝聚合力、全民参与,忻州不语,却用漫长的坚守回应着岁月的考验。
责编:郝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