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宁武要闻>>正文

 

3300字!带你全面了解宁武!
2020-11-06 11:02   宁武新闻网

宁武,地处山西省北部、忻州市中部,管涔山脉以东、云中山脉以西,地理坐标东经111°50’-120°40’、北纬38°31’-39°8’,是三晋母亲河——汾河与桑干河上游——恢河的发源地。全县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52公里,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68%,居全市第5位。全县辖4镇(阳方口镇、凤凰镇、东寨镇、石家庄镇)10乡(薛家洼乡、余庄乡、涔山乡、化北屯乡、西马坊乡、新堡乡、迭台寺乡、怀道乡、圪廖乡、东马坊乡)198个行政村(近年来撤并266个)和1个居民办事处11个社区居委会(含3个移民社区),总人口1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45万人。

 

宁武全貌 李斌摄

 

宁武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山西省深度贫困县和忻州市转型综改试点县。2014年,全国爱卫会授予宁武县为“国家卫生县城”;201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宁武县为“省级园林城市”;2018年9月25日,宁武县获得商务部“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2020年2月2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宁武县退出贫困县。2020年6月30日,宁武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确认宁武县为“2019年国家卫生县城”;2020年7月21日,宁武县成为“省级文明县城提名县城”;2020年10月16日,宁武县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命名为“中国高原莜麦之乡”。

 

宁武关鼓楼 刘强摄

 

宁武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宁武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繁衍、耕耘劳作,自战国到明末是内地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地。属古楼烦国故地,内长城、外三关要塞,是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杨庄村、苗庄村等处古文化遗址所遗留的石斧、陶片,为史学界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依据。秦为太原郡,汉置楼烦县,唐取北魏时曾设的“广宁”“神武”二郡尾字置“宁武”郡,宋设宁化城,明置宁武关,清设宁武府,民国元年“宁武”县名沿用至今,2001年属忻州市人民政府管辖。古代疏通汾水河道、降伏水患的治水始主台骀长期生活在今宁武一带;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为赵国屯兵要地和军事要塞之一;隋炀帝敕令从天池到宁化修筑迤逦百里的避暑行宫——汾阳宫;刘肇文首开本县留学外国的先河;丁致中、南桂馨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太原起义;王春菁、王春蕤姐妹在30年代囊括全国网球单打、双打冠军。抗日战争时期,宁武是晋绥根据地的中心腹地,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战斗在此;特等民兵英雄张初元创造了“劳武结合”经验,誉满晋绥;邢四娃带领民兵创办“军火合作社”,妇幼皆知。20世纪60年代国家“三线”建设项目之一的国营烽火、恒光、长城三座兵工机械厂遗址,留存至今。世说古宁武城形似一只展翅腾飞的凤凰,故而宁武也被称作“凤凰城”。

 

战国赵长城 苏栓斌摄

 

宁武区位明显,交通便利。

宁武隶属忻州市中心腹地,境北依内长城与朔州市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芦芽山、荷叶坪、黄草梁与五寨县、岢岚县隔山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府区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境内交通纵横相连、四通八达,北同蒲、宁岢、朔黄、宁静四条铁路过境,大忻、马五、忻五、呼北等四条国省公路穿境而过,特别是忻保、灵河高速过境通车,大大缩短了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城南距太原武宿机场190公里,北距五台山机场约107公里,使得宁武作为晋西北重要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宁武地图

 

宁武物产多样,资源富足。

宁武素有“地下黑色宝库”的美誉,矿产资源有煤、铝、铁、锰、钼、硫磺、云母、长石、铝矾土、水晶石、石英石、花岗岩、石灰岩等几十种,其中煤炭储量最大,探明储量290.9亿吨,分布面积1344平方公里,且具有煤种全、煤质好、煤层厚、覆盖浅的特点,有气煤、肥煤及焦煤,是全国重点产煤县之一。2019年有煤矿26座、总设计能力3241万吨,其中生产矿井15座、产能2010万吨。铝矾土为第二大矿产资源,初步探明储量2亿吨,具有品质高、埋藏浅、易开采的特点。风力光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已建成装机容量44万千瓦风电项目和10.72万千瓦扶贫光伏电站,在建风电项目10万千瓦、光伏项目5万千瓦。宁武县自然植被较好,分布面积较大,西部以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东部以阔叶林为主,林木总蓄积量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5.1%。管涔山拥有82万亩原始次森林,是华北落叶松的故乡,栖息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山西省鸟褐马鸡以及黑鹳、金雕、雪豹、原麝、金钱豹、梅花鹿、小天鹅等200多种珍稀动物,生长着450多种植物、20余种野生食用菌和百余种珍贵药材,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当地特产有银盘蘑菇、毛健茶等,小杂粮有谷子、莜麦等。

 

宁武光伏扶贫电站 吴光宇摄

 

宁武山峦起伏,两河之源。

宁武东部为云中山,西部为管涔山、芦芽山,西南部为吕梁山,北部为洪涛山,东北部为禅房山,共有大小峰99座。山地占宁武县总面积95%,为1888.32平方公里。境内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荷叶坪山2787米,最低海拔托莲台1260米。地貌主要分为河谷冲击平原区、基岩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平川面积占1.67%、山区面积占95.36%、丘陵面积占2.97%。地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由西向东倾斜,从中部高峰向南北两翼下滑,形成汾河、恢河冲击平原区。县境平均水资源总量1.805亿立方米,其中:河川流量1.71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122亿立方米,两者重复量1.034亿立方米。全境分属黄河、海河两大水系,主要河流有汾河、洪河和恢河;湖泊集中在余庄乡东庄村,目前积水成湖的有天池、元池、琵琶海、鸭子海4个,总面积约4平方千米。汾河在宁武县境内全长42公里,流域平均宽度7.19公里,流域面积1364.98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9720万立方米,涉及10个乡镇、280个村、82700口人,沿途有15条较大支流汇入汾河,史有“万木下汾河”盛景。恢河为桑干河上游,在宁武县境内全长32公里,流域面积301平方公里,平均清水流量0.1立方米/秒。夏秋河水较大,河宽180米,洪峰流量500立方米/秒。至阳方口镇入朔州境,向北流入官厅水库。

 

汾河源头 吴光宇摄

 

宁武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宁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气候寒冷,多大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温差大。年平均气温6.5℃,极端最高气温36.7℃,极端最低气温-27.2℃,无霜期120至130天。全年日照时数为2798.89天,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6℃。平均降水量470-770毫米,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全年平均相对湿度50%。

 

日照标准林 曹建国摄

 

宁武名胜独特,风景优美。

宁武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既有北国风光景况,亦有南国水乡情调,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这片土地“钟灵毓秀、山河峻美”的地貌特点。早在隋、唐时,宁武就是驰名远近的风景名胜地。宁武旅游资源素有“北方的香格里拉”之称,门类齐全、品位高雅,涵盖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关等十大系列,可供观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达150多处,极具开发价值的有40多处,崇山峻岭、林海草甸、奇石洞窟、碧水高池、幽谷飞瀑、灵泉异草……其密集度和品位之高全国少有。管涔山原始古朴, 景色秀丽;芦芽山峭拔挺天、闻名于世;万年冰洞中华一绝,世界奇观;“四悬景观”令人惊叹,回味无穷。芦芽山风景区是集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及中国民间文化旅游示范区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为321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罕见的自然生态经典山水和北方原始高原型山水形态旅游景区。通过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目前,芦芽山景区已形成“一个中心、五大景区”(即以东寨镇为轴心的旅游集散中心,以万年冰洞为代表的国家地质公园景区,以芦芽山和马仑草原为代表的国家森林公园景区,以高山湖泊群为代表的天池高端度假景区,以宁武古关与长城为代表的边塞关隘文化景区,以宁化宋代古城为代表的古遗迹人文历史景区)的旅游格局,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有芦芽山、马仑草原、万年冰洞、汾河源头等10处,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特别是宁化古城的保护与活化更是成为了宁武打造文旅品牌的新地标。2009年,芦芽山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0年,芦芽山、万年冰洞、汾河源头三个景区被授予国家4A级景区称号;2011年,宁武县荣膺“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称号;2016年,宁武县被评为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称号;2017年,芦芽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预备名录。

 

万年冰洞 曹建国摄

 

生态芦芽,魅力宁武;古城新韵,风光无限。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美丽宁武,正以凤凰涅槃的转型跨越,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

 

宁武全貌 吴杰强摄

 

(备注:本内容根据《忻州市情2020》、《宁武县志》、忻州古城宁武文化旅游招商推介宣传月主题活动新闻发布会致辞稿、宁武汾源生态保护暨汾源生态源简介、《数说宁武2017》、《大美宁武 首善之城》招商引资宣传片解说词等汇编而成)

策划:吴光宇、刘强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835666262
 业务联系:13835083357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