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宁武要闻>>正文

 

国家一级作家王树森带您:宏观宁化古城边塞文化
2020-07-26 10:06   宁武新闻网

宏观宁化古城边塞文化及综合开发管见

作者:王树森

内容简介:在中共忻州市委、市政府,宁武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统筹规划下,宁武县境内宁化古城的修葺建设有声有色,卓见成效,令人鼓舞。为增进大众对宁化古城的全面了解,本文以大量史料为依托,对内长城内侧历史重镇——宁化古城的地理、沿革、古城建筑、军事、历史地位、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及保存现状等,进行全面综合记述,并提出若干保护古城管见。

目 次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构成

二、两千年来的建置沿革

三、绝无仅有的最小宋城

四、守备完整的军事重镇

五、宗祖厚积的毗卢信仰

六、孕育民族融合的摇篮

七、物华天宝的皇家苑囿

八、历代晋北政治军事中心

九、对修葺宁化古城的几点管见

(正文)

宁化古城是山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址位于忻州市宁武县城西南50千米处的汾河之滨。城倾山势走向而建,居汾河岸畔一处台地缓坡之上,周长约2.5千米,依山傍水,风景独秀。

古宁化城地理坐标以宁武县为参照系:东经111°50’~120°40’、北纬38°31′~39°8′。北距宁武县东寨镇20千米,南距石家庄镇30千米,背倚大山,面临汾河。经过千年岁月历史苍桑,历史变迁,现为宁武县化北屯乡管辖的行政村之一。

宁化一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境域气候温和,多大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6.2℃,最高气温33.6℃,最低气温26.9℃。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20天。日照总时数平均2835时,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2~6℃。平均风速3.2米∕秒。平均降水量440毫米,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

宁化村(城)人口总数2016年为709人,198户。耕地面积1040亩,本村现无工矿企业,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莜麦、豆类、胡麻、土豆等。

宁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城池,自汉代始设行政建置以来的两千多年间,当地历经设置为化“军”、“府”、“州”、“郡”、“县”、“道”、“镇”、“所”、“堡”、“城”、“区”,及当代的公社、乡、村等行政治所驻地,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在边塞文化交汇、军政指挥枢纽、古代城市建筑、石窟石雕艺术、宗祖佛教传承等诸多领域,为我们留下了深厚广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明积淀。

现就本人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主编《宁武县志》和受聘参与《忻州市志》编审数十年间进行田野调查和现地考证所获资料,以及涉猎引用其他方家有关宁化的观点论述,谈点初浅的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各位方家、高师。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构成

宁化古城坐落在宁武县至静乐县的宁白公路70千米处汾河东岸山坡上,城池依山而建,地势东高西低。在宁化古城的山前坡地下,汾河干流由北向南沿着城墙脚下流过。源源不断的汾河不仅可保障城池供水永无困窘,还以“护城河”的特殊功能,成为护卫宁化城无可替代的天然屏障;而且自隋唐盛行汾河水上木筏运材直至民国年间,曾经是宁武府、县以至晋北通往省会太原的唯一水上航线。

除了水上运输,在古代,宁化古城所坐落的汾源谷地,还是晋北通达太原的陆上重要通道。无论中原大军北上戍边,还是北方民族南下进袭,以至商贸互市往来,都从这里过往。当代,县际公路干线、县乡公路支线仍循旧迹而过;而宁化城距离忻保高速公路宁武县的出口不足15千米,距离芦芽山风景区只有30千米,距当代重要的旅游集散地东寨镇也仅20千米。这种独特的区位地理优势,不仅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于此,而且是别处无可替代的。

在宁化城北约30千米处,有一座我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疆界意义的山岭——分水岭。宁武县境内共有大小峰峦99座,县内山峰基本以分水岭为界,分列于南北两境。

宁武分水岭

分水岭是两大山系的界山:岭南为管涔山系,有芦芽山、荷叶坪山等;岭北为吕梁山系,有云中山、洪涛山,东北部有禅房山。全县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地形总貌由西向东倾斜;由中部高峰,向南北两翼下滑。而宁化古城地处分水岭之南。

其次,分水岭一山分二水,是我国两大流域的分界:岭南的汾河和洪河属黄河流域,向南流往太原;岭北的恢河属海河流域,向北经朔州,远流京津。宁化古城紧依分水岭南的汾河上游岸边。

其三,分水岭还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分界带与交汇地。

历史上,分水岭以北区域风沙大,干旱严重,环境恶劣。在分水岭以北地区,以宁武城为中心的恢河区域,南至分水岭,北至长城,构成了北部塞下之地,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养育了早期游牧民族如楼烦、林胡等,他们在农业之外形成了以游牧和农牧结合的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宁武城鼓楼上明代以来悬挂的匾额“楼烦重镇”,记录的就是这一重要历史进程。

分水岭南部的汾河流域,则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区;它与北部恢河流域呈现的农牧混合文化形态,对比鲜明。受制于这一独特的地理构成,宁武地区的南、北部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而是以分水岭为界分为南、北两大区域。即:恢河区域多属雁朔文化系统,汾河区域属并北文化系统。两个区域随着各系统间,特别是并北、雁朔统治重心的迁变及势力的消长,而不断变化着。这样的格局,早在秦汉时代,就已经形成,并一直影响到近世。

按美籍地理学家拉铁摩尔的分类法:分水岭大致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在拉铁摩尔看来,这条等降水量线的南部和北部形成了截然相反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条农业经济和游牧经济的天然界限。后来,通过长城确立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绝度界线,“若干世纪被认为人类最伟大标志的长城,就是中国历史的这种象征”。

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泰斗谭其骧先生在他的《山西在国史上的地位》一书中评价说:“分水岭这种独特的地理构成和自然环境,使宁武南北部长期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模块,而是成为了农牧两种文化的混合地带”:分水岭以南的汾河流域地区,以西南部的宁化城为中心,向北延伸至东寨镇、化北屯乡、迭台寺乡的汾河源头区域,黄土高原上的汾河流域向来被认为是“我国远古文化的核心区或摇篮区”。这一地区与陕西渭河流域、河南西部地区,共同成为仰韶文化和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源地,仰韶文化顺着汾河谷地向北传播,汾河源头地区也深受农耕文化传播的影响。坐落在宁化城南部的定河村台骀庙,就是农业文明往北传播的重要标志。

分水岭这一独特的地理构成,使宁武地区成为中原华夏文明的藩篱屏障,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在这里分野,又使之成为沟通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桥梁孔道。两种不同文化在这一地区交织生长,构成了这一地区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文化形态。这样,分水岭也从一个地理坐标转化成了文化坐标,草原社会与农耕社会两股力量的周期性变化都深刻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的历史进程,并使这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历史形态。

分水岭南北两翼宁武地区的历史变迁,直到明代中期,两种文明形态才结合为一体,构成了今天的宁武县总体格局。而随着游牧、农耕两股社会力量的周期性变化,汾河和恢河沿岸的几座古城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争相辉映:随着新兴的匈奴、突厥部族的兴起,北部古老的楼烦县衰弱了;随着契丹、女真势力的兴起,南部的宁化城开始兴盛。不过,随着明代早期汉族势力进入草原地域,宁化城在经历了短暂的兴起后,又开始破落。后来,蒙古部族再次兴起,内长城沿线的宁武城迅速复苏,成为晋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清朝末期。

通过以上对宁化——宁武地区历史的简要概述,不难看出:一座城池的兴衰,并不是特定区域内简单的人群聚散,而是更大的地理空间与更大规模的人群往来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于宁化城的文化发掘,就必须放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坐标中,进行展开的具体观察;也需要通过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去发现这座古代城市作为关系结合体的杂糅状态。而不可就城说城,局限于古城本体。

综上所述,如果宁化城是农耕文明向北传承的始发地之一,宁武城以“楼烦重镇”位居草原文明向南延伸的前哨;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包括这一带在内的北方广阔地域,开拓了胡汉民族融合的先河的话;那么,分水岭就承载着中华两种文明溶融贯通的桥梁和纽带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在研究和重建宁化古城中,就应当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宽泛。

二、两千年来的建置沿革

(一)宁化的历朝建置

洪荒时期

人类对宁化地区的开发,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期,汾河流域发现的丁村人和龙山文化遗址,即是佐证。在那遥远的洪荒时代,宁化所在的汾河上游地区汾洪横溢,太原帝相继派金天氏的后裔、水官昧和他的儿子台骀治理汾河,在汾源宁化一带留有遗迹。可以说,台骀治水,是宁化一带有史记载的拓开农耕文明的发端。

到了大禹治水时期,整个宁武地区位于“冀州之域”,在五服中属“甸服”。虽处尧都平阳北部,但一直是夷、夏相间的杂居地区。据谭其骧先生考证,西周时,“燕京之戎在今晋中太原附近一带,条戎在中条山一带,余无戎在晋东南一带,西落鬼戎在晋西北”。当时,宁武地区为燕京戎占据。燕京戎属于西戎的一个部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汾水”“出武州之燕京山”。由于这里是燕京戎部族的居住点,管涔山因此又被称作“燕京山”。

自西周早期开始,宁武地区转属并州,后来晋国主汾,宁武南部宁化一带地区成为晋国领地。春秋末期晋国衰弱,这一地区为楼烦族所占据。楼烦人“散居豁谷,自有君长”,建置楼烦国。“周成王时,楼烦入朝与成周之会”,与周王朝曾保持一定的联系。到了周赧王十五年(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赵国基,亲率大军,“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设立云中、九原、雁门三郡,并修筑长城高阙,限制外族以巩固新领地,楼烦等族被迫迁移到河套地区。宁化一带遂纳入赵国的疆域之内。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宁化地区有史可考的行政建置,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景帝刘启于公元前156年至前141年间,曾经设置阴馆县,属汾阳府管辖。阴馆县的县治范围,北境不超过句注山(即今代县雁门关)和燕京山的天池(今宁武县天池一带);其南境即至宁化。《宁武府志》载:汉代,今宁武为崞县地,宁化为汾阳地。

东汉沿袭西汉建置,整个宁武地区属雁门郡之并州。而郡治设在阴馆县(即今东庄至宁化一带),境内有朔州、楼烦县(今宁武)、马邑(今朔州)及埒县(天池一带)。

三国、两晋及十六国时期(220——420)

黄初元年(220年)废汉时所置各县,今宁武、宁化一带成无人管辖的弃地。386年拓跋建北魏王朝,刘琨徙马邑、阴馆、楼烦等五县民于陉南,当地为猗卢占据。当时的宁化为北魏肆州领秀容郡的北秀容地。

南北朝

北魏登国期(386年后)宁化仍为北秀容地。

隋唐

宁武地区属楼烦郡的静乐县地,宁化为静乐县属地。大业十三年(617)马邑校尉刘武周反隋投靠突厥,自立为定杨可汗,一路南侵,宁武、宁化地区均沦为突厥属地。

五代十国(907~960)

雁门关以北相继为契丹和辽国顺义军南境。朔州至天池以南为宁化军,领有宁化县。

北宋、辽(960~1127)

宁武一带为北宋河东路塞下地,领有属于岚州的宁化军。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在宁武县城西南百里设宁化县,(即今宁化村一带),有宁化城。五年升为宁化军,领宁化县。熙宁元年(1068)废宁化军为宁化镇。元佑元年(1086)恢复宁化军。崇宁三年(1104),再度废宁化军为宁化镇。

据庆历四年(1044)4月,欧阳修《乞减配卖银五万两状》奏折所记:宁化军本军“城郭有主客十等共三十四户,内五等已上只十五户,其余六等已下贫弱之家共有一十九户。去年共配银三百两,数月枷棒催驱,方能了纳。今年所配一千两,比常年三倍,是致百姓送纳不前,众状词诉。又缘宁化军屯兵不多,本军自有纳便盐钱及诸杂课利见钱,不至阙用。本军地寒,民不种麦,又无夏籴仓。当其军用未阙,民间难得钱时,可惜虚困民力”。这是当时宁化居住人户及其贫寒状况的真实写照。

宋代的宁化军属地范围:东至忻州界从合寨(今忻州合索)90里,南至岚州静乐县60里,正南以西至岚州120里,北至契丹界横岭(今宁武分水岭)60里,由分水岭至朔州100里,东南至天门关240里,西南至岢岚军150里。

据《宋史·第三十九·地理二》记载:宁化军,崇宁(1102~1106)有户1718,人口3821。贡绢。辖一个宁化县。辖西阳、脑子、细腰、窟谷四寨。 另,宁化军辖有:南平堡、川湖堡、石家庄堡、榆会堡,石坝堡,大峪堡,石佛堡,灰窑堡等8堡;尖山寨、马头寨、盆子寨、阳房寨、吴家沟寨、细腰寨、吴家屯寨、小横沟寨、牛心会寨、三岔寨、葱园寨、赵家沟寨等12寨。

宣和七年(1125),金兵从大同南侵太原,辽灭,宁武、宁化地区尽属金地。

金朝(1127~1279)

整个宁武地区为金的属地,设有宁化州,属河东北路。

大定二十二年(1182),将原宁化军升为宁化州,领有宁化一县。

据《金史·地理志·卷七》记载:本宁化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有6100户。辖一县、一镇,即:宁化县、窟谷镇。

元朝(1271~1368)

元初,分宁化州之一部,设窟谷县,归朔州管辖。后窟谷县与宁化合并,归管州管辖。

宁化在元初属岚州,后改隶于管州。

明朝(1368~1644)

洪武二年(1369),宁武地区设为太原左卫、前卫,并设宁化守御千户所,属静乐县管辖。

《大清一统志·宁武府卷》记载:明洪武三年,置宁化所。又在宋代宁化城的基础上加筑城墙,周方二里余,城墙高三丈一尺,东南北设壕,西南北置门,共建城楼9座,更铺13座,以及瓮城等。

又据《宁武府志·宁化城图说》记载:“本城洪武十二年土筑,万历十年砖包,周三里零二百一十二步,高三丈三尺。设守御千户所,掌印巡捕,城操各一员,所领见在官军七百四十员名,火路墩九座。本城地近腹里,虽非冲剧,然支锅石,小岭儿虏骑可通,亦属要害。”

景泰元年(1450),设宁化守御所。

成化二年(1466)始设宁武关,下属有12堡、4城和5个守御所,宁化守御所始属宁武关管辖。

嘉靖十九年(1540),设三关镇,宁武为山西镇,宁化为堡,仍设守御所,归宁武关管辖。

清朝(1466~1911)

雍政四年(1726)设宁武府,下辖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并将宁化堡等10堡归宁武县管辖,编户10里。宁武县境南北长160里,宁化所是当时宁武县境的南端。

民国(1912~1949)

元年(1912)废宁武府,设宁武县,全县分为三个区,宁化城为三区区公所驻地。

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占领汾河上游地区,在宁武境内设立三个区,宁化为日军宁武县公署下辖的三区区公所驻地。

1945年日军投降后,人民政府在宁武境内设置五个区,宁化是第二区区政府驻地,下辖宁化、化北屯、李家庵、散岔、崔家沟、牛心会、坝门口、石家庄、定河、红土沟、新堡、小峪、石坝、高崖底、细腰、馒头山、西马坊等17个行政村。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1949年10月~1953年8月,宁化仍为宁武县第二区区政府驻地。

1953年8月,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宁武全县85个行政村合并为53个大乡,分别建立乡人民政府。其中设有宁化乡人民政府,驻宁化村内。县属的一、三区撤销,仍保留二、四区。宁化仍设有二区区政府。

1954年全县改建为56个乡,仍设有宁化乡人民政府,驻宁化村内。当年,二、四区撤销,全县56个乡合并为35个,仍设有宁化乡人民政府,驻宁化村内。

到1958年9月,全县35个乡合并为22个,仍设有宁化乡人民政府,驻宁化村内。

当年9月1日,宁武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新成立的14个人民公社中没有宁化。直到1962年12月的四年间,公社数几度调整,都没有宁化公社。

1962年12月底,将原属化北屯公社的宁化等几个生产队另立为宁化人民公社,宁化公社管委会在宁化城内重新恢复。

1984年11月7日,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发文,撤销公社,改为乡(镇),新设立宁化乡人民政府,驻宁化城内。

2002年7月,宁武全县撤乡并镇,宁化乡撤销,成为化北屯乡所辖的一个行政村。

(二)宁化城沿革大事

隋炀帝筑宁化行宫:

隋炀帝于大业四年(608),在宁化及天池一带设立了楼烦郡,其治所即在今宁武县南部的宁化古城。当时的楼烦郡领有三县,即:静乐县、秀容县(今忻州市)、临泉县(今兴县)。就在这一年,隋炀帝于楼烦军北部的天池一带,修建了避暑行宫汾阳宫,并多次巡狩于此。之后,又将汾阳宫向南延拓,在今东寨镇建汾源宫,又向南延伸到宁化建隋阳宫。从而形成了从天池上行宫起始,经汾源中宫,直达宁化下行宫——汾阳宫的百里行宫体系。

潘美弃地不耕:

北宋,宁武县北部地区属朔州管辖;宁武南部地区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和五年(980)相继设置宁化县和宁化军,治所都在宁化古城。宁化军下设宁化县,领有窟谷、细腰两寨。北宋初期,潘美镇河东,尚能和契丹形成均衡之势。后来,潘美帅河东,“避寇钞为己累,令民内徙,空塞下不耕,号禁地,而忻县、代州、宁化、火山军废田甚广。”其意是说:潘美为了避免遭受北方民族的袭扰,就把当地的百姓向内地迁徙,把忻县、宁化一带空出来不耕种的田地叫做禁地。这种近似坚壁清野的策略,避免了当地居民徒遭践踏。

王安石割地为界:

北宋熙宁十年(1077),强悍的契丹向宋王朝提出割地要求。时,“王安石当国,劝帝许之,乃遣韩缜如河东,割地为界。契丹以分水岭为界,东西失地七百里”。从那时起,北宋丧失了宁武北部的战略要地,以分水岭为界,北部地区成为契丹领土,南部地区仍属北宋宁化军辖地。当时的宁化军,“北至契丹界横岭六十里。”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宣和五年(1124)。

宁化衰落宁武崛起:

金天会五年(1127),北宋被灭亡后,金军并没有鸣金收兵。当年,南下的金军攻取了宁化军,并于大定二十二年(1182)将宁化军升格为宁化州。这时的宁化城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整个宁武县域,成功地将分水岭的南部和北部地区结合在一起。

元太祖十六年(1221),将宁化、楼烦并入管州,宁化城的地位从此逐步下降。由于民族矛盾及战争相对平息,元至正三年(1343)撤销宁化州,改为宁化巡检司。与此同时,北部的宁武城开始出现于历史舞台。元大德五年(1301),在朔州鄯阳府设立万户府,下设宁武、山阴、雁门、马邑等七屯,其中,宁武屯位于黄花岭。宁化城的战略地位已相形见绌了。

宁武取代宁化:

朱元璋于洪武年间开始北伐,结束了宁武北部自辽金以来长期沦为北方民族属地的命运,将宁武南北地区一并纳入明朝版图。但是,因北方民族不断南侵所引发的战争,并未止息。

宁化城于洪武十一年(1378)设立宁化守御千户所,隶山西都司,有额军2747名,管辖宁武南部地区。而北部的宁武此时则属太原府崞县治所(位于今原平市崞阳镇)管辖。成化二年(1466)设立宁武关并筑关城,隶属振武卫(今代县)。

1958年的宁化古城

据《中国民族志》记载:在明朝的276年间,宁武地区成为汉、蒙民族间经常征战之地。正统十四年(1449),明英宗北征瓦剌遭至惨败的事变发生后,内长城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成为蒙古军南下侵扰的主要地带。明中叶嘉靖以后,蒙古族南下攻袭频繁。嘉靖十四年(1535),俺答南袭宁武、宁化、三马营;10月,复攻入二马营、三马营和宁化堡。次年8月,俺答再度南攻宁武、宁化。嘉靖十九年(1540),俺答袭破宁武关,经宁化等处,直下太原。由于连年战乱,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宁武及宁化一带居民常常是“反裘而衣”,生计以“射猎为主”,弃文习武。

为了加强宁武地区边防守备,嘉靖十九年(1540)改偏关副总兵为总兵,移驻宁武城,随即设立了山西镇总兵。嘉靖三十九年(1560),设宁武兵备道辖三关中路,并将宁化所改隶于宁武关。自此,宁武分水岭南北两部再次正式结合成一体,宁武城作为山西总兵的镇城,取代了宁化城,成为宁武周围地区的中心城市。山西镇建制从此开始与大同镇、宣府镇相同,成为明代长城防御体系的九边重镇之一。

清朝立国后,长城沿线的民族关系逐渐缓和。由于宁武位居明代九边重镇中最靠近内地的地区,其军事地位逐步下降。因无战事,宁武兵备道于康熙六年(1666)奉旨裁撤。到雍正三年(1725),山西北部地区的卫所相继改为州县,宁武营改为宁武县。当年,在宁武城内始设宁武府,位居山西九府之一,宁武府下辖宁武、偏关、五寨、神池四县。至于南部的宁化城,则被改为宁化巡检司,隶属于宁武县统辖。到民国中期,宁化成了宁武县下属的二区区公所驻地。

三、绝无仅有的最小宋城

仰卧在汾河上游岸边山坡上,北距宁武县城约50千米,南距静乐县城亦约50千米,西南距芦芽山约40千米的宁化古城,据笔者陪同已逝的当代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原山西省副省长霍泛先生于上世纪80年代实地考察,确认是迄今发现的,除西安大型宋城、平遥中型宋城外,我国现存最小规模的宋代城池。

(一)城池演变

据《隋书·地理志》载:隋大业四年(608)置楼烦郡,下辖静乐县,“有长城。有汾阳宫。有关官。有管涔山、天池、汾水。”有专家据此认为:楼烦郡的郡治,就在宁化城(见百度·百科名片)。另据《隋书》记载,大业四年所建的楼烦郡,统领三县,共有居住民24427户。

过了344年,北汉乾祐五年(952),由于黄河西岸的西夏人不断侵扰,北汉政权设立宁化军。又过了27年后的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王朝在宁化军下设宁化县,并在隋代汾阳宫旧址基础上,“廓而筑之”,改建成宁化军城。这样,隋朝时建成的避暑离宫——汾阳宫下行宫,便逐渐演化成一座军事城堡。

宋代的宁化城,周长6里27步。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宁化军的住在军民,有主户476户,客户641个。按此计算,共有1117户,是一座约有2000~3000人居住的晋西北城池。

到了明洪武二年(1369),宁化仍然设巡检司。驻守在此的都指挥常守道,在宋城的基础上改筑新城,将6里27步旧城的南边关厢裁去,在城东山坡上,随地形构筑新城二里一百九十七步。工程未完,常守道调离宁化。过了3年后,即洪武五年(1372),延安侯唐胜宗和千户唐成,继成其功。把城墙加高到三丈一尺,开挖护城壕深一丈,增筑城楼六座。城周开辟西、南、北三门,并建有城楼、更铺以及瓮城等。又过了214年,即万历十四年(1586),改设为宁化所,在宁化土城的外表,砌筑砖石以加固。当时,宁化所设有掌印千户、巡捕、城操吏目各一,中有静乐仓。直到清乾隆年间,仍置宁化巡检司,宁化城驻扎着3千余旗军,战略地位极显重要。

(二)保存现状

历经风云变幻,到21世纪初开发前,宁化古城基本保留的明代格局是:在宁化城内外,至今尚存千户所衙、古城墙、古城怡薰门、关帝庙、城隍庙、圣寿寺、隋阳宫、教场及城内地下暗道遗址,以及汾河对岸与城遥相对应的万佛石洞等遗迹。在宁化古城残断的城墙截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岁月的痕迹:核心为隋代石料砌成,中间是宋代城砖,最外层包裹着明代的城砖。

顺着宁化古城缺口走下山坡处,便是宁化城的南门外,距离汾河干流岸边很近。这里就是明代裁去的关厢部分。改革开放前已改建为宁化学校,院内倒卧着一通“重修圣寿寺记”的明代石碑。说明这里原来就是圣寿寺的遗址。

这座几被遗忘的圣寿寺,其历史更为悠久。据乾隆《宁武府志·祠庙》记载:“圣寿寺在宁化堡南关,其地即汾阳宫之旧,寺建于金时。”府志的《古迹》部分同样记载:“隋炀帝避暑处,金天会间即其地改为圣寿寺。”

乡老说:这里就是他们祖祖辈辈传说的“隋炀帝汾阳宫”。新中国成立前是一座大寺院,后来改建成宁化小学校,前几年新学校建成搬迁后,就荒了。

该遗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00余米,东西宽约50米。遗址南面下坡是一片较开阔的平地,有两家小商店,是村民日常活动聊天的小型广场。再往南下坡处叫“老南门”(考为宋代以前宁化城的南门),距河岸不远。

历经千百年来的盛衰荣辱,开发前的宁化古城虽然破败残缺,但作为一个独立的村落,依然保留着古代城池的清晰轮廓。残垣断壁的城墙,基本维持原貌的旧式房舍,清石铺设的街面,随处可见的古砖旧瓦,潜隐着尚待破译的许多奥秘迷踪。当我们驻足古城时,那残断墙体纵断面上,从内到外,依次表贴的三种不同规格、形状、土质和工艺的城砖,作为历史的实证,将向你现身说法,讲述那荒远的古老积淀。

我国当代著名古建专家柴泽俊先生考证,原建规模为周方六里四十步的宁化宋城的发现,使我国宋代城池大、中、小齐备,独成体系。这在宋代建筑学、宋史研究等相关学术领域,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未完待续)

 

编辑:闫凤婷

 

 

 

 

 
主办: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热线:0350-4723007 15935054599
 业务联系:18635015866
邮箱:nwxrmtzx666@163.com   
版权所有:宁武县融媒体中心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04420028  
晋ICP备 16000383号
技术支持: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